《王立忠临证医集》小议

    王立忠教授是孔夫子大道的崇拜者和践行者,他的善交善学,在医界是出了名的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说:“王教授与我相谈甚多,令我感动的是,有时他冒雨或不管酷暑严寒为了一篇文章或一个病案,几次三番地与我交换意见 。”(《王立忠临证医集·序一》) 。今年收到他寄来的新作《王立忠临证医集》(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 看了书,总有心得,小议就不能不写了 。      “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 , 难以穷其变而尽其精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诸子之中 , 有益民生日用者,莫切于医家 。”(清·俞曲园《内经辨言》)医学乃性命之学,必须“穷其变”“尽其精” 。“穷其变”的前提是学习、研究,以观其化;“尽其精”的手段是观察、实践,以识其要 。其过程说来简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 实践实践再实践;做来不易,是要从骨子里下功夫并能终生坚守的 。《王立忠临证医集》一书记录的就是这个过程,刻画的是王立忠教授从懵懂学子到全国名医的学习和成长、临证与教学的基本轨迹 , 展示的是他医疗经验积累、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经历 。他一生勤勤恳恳,真诚待人,即使到了年逾古稀的高龄,“仍勤学不?。?坚持临床一线工作,每周五个半天门诊,还承担院内外大量会诊 。为了方便病人 , 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应诊”(《王立忠临证医集·后记》),而许多时候过了吃饭时间才能送走求诊的病人 。“博采众长勤耕耘,仁心仁术济苍生”,他的自勉语 , 道出了他作为学者的辛酸、医者的甘苦,成才者的骄傲 , 着实令人敬佩 。      《王立忠临证医集》给人的启迪处很多,起码有两条是耐人深思的:一是中医的成才之路如何走,二是中医的传承之路怎样行 。      关于中医的成才之路,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齐时代,著名医家褚澄就有过专门的论述:“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筌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辨书》)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长悟性了,通常被称谓中医成才的“四大要素” 。细读《王立忠临证医集》就不难发现,王立忠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 并且有他自己独到的诠释 。他说:“读书临证,相得益彰 。经典是先人们的临床结晶,但治经典之学,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 否则无法领悟经典之奥妙所在 , 更无法体现经典的生命力 。”(《王立忠临证医集·前言》)显然,他的话是对的 。《王立忠临证医集》中的三篇大论,其实就是一位成才者的感悟和心得:上篇求学探索 , 是写他如何励志学艺的 , 共有4节,言简意赅,文不多而意味深长;中篇学术经验,是对他毕生经验的总结,有辨证经验4款、用药心得6处、养生体会7条,精雕细刻,是全书的重点;下篇医案精粹,是他事业成功的亮点,选录的38个医案,案中有戏,有许多出彩之处 。一本小书 , 浓缩了王立忠教授一生走过的学古人、参今人、仿旁人这条学以致用、自成一家的艰辛与成功之途 。      关于中医的传承之路 , 古人也有说法,在迄今近1000年的北宋时期,与中医具有很深缘分的苏东坡就曾留下过名言:“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贵,学医者人费 。’此言虽小 , 可以喻大 。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墨宝堂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仅凭书本知识去趟社会、当医生是远远不够的 。称职的医生 , 都是在不断跟师中磨炼修行、在长期临证中摸爬滚打才能成功的 。中医强调师承、强调向名老中医学习 , 强调临床实践,原因正由于此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立忠教授常为中医后继乏人而忧虑 , 认为中医传承是他义不容辞的任务,他对每位学员严格要求,积极督促,把自己毕生的临证经验倾囊相授 。对后学者循循善诱,百问不烦,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年青一代 。跟随王教授侍诊时,每每亲聆教诲 , 受益良多 。”(《王立忠临证医集·后记》)这是王立忠的弟子梁慕华亲口说的话,言词忠恳 , 是对他课教、带徒、传艺苦心的赞颂 。其他弟子则用“跟师总结”的方式把老师面带身教、口传心授的感受写成论文收于书中,1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写成了师辛徒苦的带教笔记,写出了他与学生们的师徒爱、师生情、师事果 。      人才济,队伍成,学术进,事业兴 ,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中医不难,当好中医很难 。《王立忠临证医集》 , 用大量的事实再次向人们重申了这样一条道理 , 值得一读 , 更值得品味 。【《王立忠临证医集》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