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二 )


    两晋南北朝及至隋唐五代,中国哲学及科技文化总的发展走向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阐释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中医学在这一时期也以总结与阐释前人经验为主 。众多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的整理、研究、注释等工作开展,许多综合前人经验的专科著作大量涌现 。其后两宋金元时期,迎来了中国哲学与科技文化的又一次繁荣 。这一时期,哲学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其后朱熹集两家之长,最终确立了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 。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应用等成就带来了科技的另一个高潮 。中医学术空前繁荣,形成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各派学说 。
    而明清时代,伴随着封建制的高度完善及其后的衰落,在西方文化的大冲击下,中国哲学及中国科技光辉逐渐淹没 。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 中国社会突发巨变,随后一百年,中国社会风雨飘摇 , 西方文化思潮泛滥,众多有识之士过于急功近利,被西方文化蒙蔽了双眼,完全否定抛弃中国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面临瓦解,中医学也出现了巨大的滑坡,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现象虽有改观,但中国本土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大力发扬 。直至近几年,中医文化才被重新重视 , 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
    西医学的发展
    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医学,代表人物是希波克拉底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经济文化衰落时期,西医学发展缓慢 , 明显滞后于中医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逐渐背离了自己的传统,人体解剖学的建立成为当时西医的一大成就 。17世纪开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支持科学技术融合 , 哲学上培根提出经验主义,提倡观察实验,并提倡归纳法;作为唯理论代表的笛卡尔重视人的思维能力 , 提倡把机械论观点运用于生理问题的研究,对后世的生命科学影响很大 。这些认识和观点分别推动了17~19世纪的生理学、病理解剖学、预防医学、细胞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实验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
    西医学是随着宗教的传入而东渐的 。传教士们在宣传宗教的同时,也输入了天文历算等文明 。到了明末,所谓泰西文明便普遍地成了士大夫中间时髦的学问 。而鸦片战争以后传入的西方医学,由于经过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新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其疗效亦日趋提高 。重要的是西方近代科学哲学思想叩响了中国的大门,机械唯物论的严密推理、实验科学的事实雄辩,细胞、器官、血液循环等生理病理的崭新概念,伴随着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 , 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了医学主导地位 。
    总之,中西医各自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发生发展,是当时文化、经济、政治的产物 , 也是东西方观念等在医学上的反映 。中医学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但是随着中国历史潮流不断跌宕前行,虽经历了两次高峰 , 但在现代发展缓慢,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西医学虽然开始发展缓慢,但是随着科技创新,文化繁荣,至近现代发展迅速 。
    根植于东西方文化的中西医特色
    任何医学都可被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 , 而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医学理论,而这种医学理论必然反映了相对应文化的特点与优劣性 。
    中医学特色
    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 , 虽然经历了学术流派传承,百家争鸣 , 但中医的基本理论被各历史时期的医家认可,且有效地指导临床,并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所以中医学术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完整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