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三 )


    但正是所谓的中医“范式”,促使人陷入固定的框架中,缺乏深入的思考 , 遇到新问题惯于从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寻找现成“钥匙”,“引经据典”常常是中医学立论依据 。
    另外,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等理论,是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高度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力 , 中医学实证能力有所欠缺,易陷入“玄学”的尴尬境地 。这就是中医不被许多现代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
    西医学特色
    从古希腊直至文艺复兴时期 , 就思维逻辑而言,西方更加注重形式逻辑 , 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且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这确保了西医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然而注重形态结构的研究容易形成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生命活动,尤其是在分析复杂的事物或功能活动时缺乏力量,时空感明显不足,使得新的探索更加曲折 。由于对生命活动的研究过于机械,常忽视机体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局面 。
    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激烈,鉴于中西医产生的文化不同,且各有优缺点,便产生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学 。西医学讲究“仁”,同样,在以受“仁”为文化价值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更是以“仁爱”作为基本准则 。具有共同目标的中西医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 。
    寻找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佳方向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疗体系的一个特点,它既有临床实践意义 , 又有理论发展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 。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 多学科渗透和新技术的应用 , 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使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一样,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独树一帜 。它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 , 反映我国医学学科各个领域发展的形式、途径以及医学科学发展的先进的、前瞻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应该继续遵循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在保持中医学理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营养、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潮流 。
    正确审视中西医医学的差异,求同存异
    同样是以人的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西医学却客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 。这两种范式,科学揭示了中西医学的动态发展及不断衍化,并在实践中证明着各自的有效性及存在的真理性 。同时在这种范式差异中,长短互补,相互包涵与借鉴 。中医学应以现代医学的现代性武装自己,而西医学也应从中医学中寻找新的思路与灵感 。
    注重中西医各自的发展,提高水平
    现有的中西医发展水平,是互相还不能认识的两个体系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理论意义上的结合,中西医学必须发展到能够相互印证与认识的水平 。虽然现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融合世界范围内所有医学理论为一体的水平 。然而 , 我们不能坐等更高科学水平技术的到来,应不断掌握及运用当代一切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比较、研究中西医学理论 , 在实践中坚定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寻找研究的最佳方向及突破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