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军想要登录日本本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的准确时间 。是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29分45秒 。地点是在美国新墨西哥洲的荒漠中 。这颗实验弹的名字叫“大男孩” 。时间选在了《波茨坦公告》向全世界发表之前 。美国掌握原子弹相关信息的只有12个人 。属于高度绝密 。当首爆成功和日本拒不投降的消息摆在杜鲁门面前时 。美方军政高层对是否使用这一可怕的武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

二战时期,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军想要登录日本本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章插图
(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
以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为首的一批将领们认为 。日本已经注定崩溃 。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 。并且很有可能遭到舆论谴责 。得不偿失 。
然而以国务卿贝尔纳斯和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另外一批人 。则坚决主张使用原子弹 。他们的出发点既代表了很多美国人心里的某种复仇情绪 。也顾虑了美军强行登陆日本本土所必须承受的伤亡 。尤其是一直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麦克阿瑟 。非常了解日军官兵的顽固和疯狂 。当然 。最后的决定只能由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杜鲁门来做出 。
二战时期,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军想要登录日本本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章插图
(冲绳岛守将牛岛满)
1944年6月15日开始的塞班岛战役 。历时近月 。43000名守岛日军被毙伤41000人 。战损率超过95% 。指挥官斎藤义次中将剖腹自杀 。美军伤亡超过16000人;1945年2月16日进行火力准备的硫磺岛战役 。耗时40天 。全部23796名日军伤亡达到22703名 。战损率也超过了95% 。指挥官栗林忠道剖腹自杀 。多次劝降未果的美军伤亡28686人 。已经超过了日军的损失 。
尤其是1945年3月打响的冲绳战役 。被丘吉尔称为“战争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也是美军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大一次登岛作战 。大约120000日军官兵中 。最终只有9000人投降 。战损率达到93% 。指挥官牛岛满中将和他的参谋长长勇中将切腹自尽 。而给美军造成的损失高达75000人 。美第10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也在战役中阵亡 。日军疯狂的顽抗已经给许多美军官兵造成了心理阴影 。
二战时期,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军想要登录日本本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章插图
(巴克纳中将)
而日本人为了所谓的“本土决战”集结了多少兵力呢?东京大本营已经开始大批征召平民入伍 。新组建了42个步兵师团、2个战车师团、4个高炮师团7个坦克旅团和17个独立混成旅团 。又从关东军抽调大批部队回防 。至1945年7月 。猬集在日本列岛的鬼子兵已有53个师团、25个各类旅团、2个战车师团和4个高炮师团 。陆军和海军仍有飞机8300余架 。其中大部分为自杀式攻击机 。总兵力约计370余万人 。
由于上述日军平均素质低下和武器装备严重不足 。尤其是机枪和火炮的配备只有正常编制的20% 。美军认为其战斗能力大概相当于太平洋战场日军的一半左右 。按冲绳战役大约4比3的战损交换比例 。美军强行登陆日本本土将所蒙受的伤亡将达到100万到120万之间 。保守数字为100万以上 。这样高昂的代价是美国人不愿意也不想承受的 。
二战时期,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军想要登录日本本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章插图
(杜鲁门和马歇尔)
杜鲁门也终于逐渐倾向于使用原子弹 。正如美国人自己写的那样:“我们用它打击那些不宣战就在珍珠港袭击我们的人;打击那些使美国战俘挨饿、遭受殴打和枪杀的人;打击那些放弃了所以遵守战争国际法主张的人 。我们使用它是为了缩短战争的极度痛苦 。是为了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以及美国青年的生命” 。
1945年7月24日 。杜鲁门签署了使用原子弹袭击日本的命令 。拟定的时间要求在8月3日以后、但又必须在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前 。
度度狼军史原创 。抄袭搬运必究 。
二战时期,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军想要登录日本本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据说二战后期 。美国推演过不使用原子弹 。直接登陆日本本土 。打败日本 。据说美军将会多折损一百多万美军将士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 。更糟糕的是美国将面临如下困境:
1 。美国将要多浪费一年多时间 。这将会损失宝贵的战略时机 。将会给苏联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取欧洲和亚洲乃至中东的战略利益 。
2 。美国不但自己多损失一百多万军人 。而且也会消灭上千万的日本武装力量 。还会将日本本土炸成烂摊子 。一旦美军登陆 。美国与日本人可谓大仇不共戴天 。日本对于美国没任何意义 。而且还会成为负担 。在仇恨丶利益丶种族的因素作用下 。美国可能会将日本人灭族 。以绝后患 。但是倘若美国这样做 。那美国就会丧失道德上的发言权 。苏联会成为大赢家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可能会被苏联主导了 。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