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活着》这部小说已经被吹捧高得不能再高 。谁若说《活着》不好 。恐怕会招来众多反对意见 。
但我只说个人观点 。不代表他人 。
文学即人学 。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一种艺术品 。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他的言行举止和所处环境必然和社会产生联系 。小说通过人物事件来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 。因此就必然会和政治扯上关系 。那种认为文学可以脱离政治只剖析人性的说辞 。显然是不靠谱的 。这一点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
试问 。那四十多个国家对我们民族的发展史都了解吗?尤其近百年来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 。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旧中国 。发展成一个积极健康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这个过程他们都了解吗?我看未必 。
那么 。他们为什么这样看好《活着》 。为什么对它特别感兴趣呢?
答案显而易见 。他们看中的是福贵这个流氓赌棍无赖 。在旧社会无恶不作 。在新社会又遭受迫害噩运连连的典型 。这个所谓的典型 。当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西方人看到这些 。会产生哪些联想和认知 。还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吗!
退一万步讲 。苦难人人有 。深浅各不同 。福贵的遭遇 。能作为新社会人物的缩影吗?如果单纯描写苦难苦难还是苦难 。看不到一丝光明和未来 。意图反映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主题 。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其他观点:
活着 。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 。随着内战、三反五反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 。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 。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 。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每一个人物在当时现实生活中都找得到原型的 。根据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升华塑造 。《活着》这部书能够出版 。是因为在九十年代百花齐放的社会环境 。换了一个社会环境 。肯定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就和文革时期视为“大毒草”的那些文学作品一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都平反认可了 。
其他观点:
《活着》这本小说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的压抑 。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看不到\"隧道出口处的一丝亮光\"——
故事的主人公一大家子 。包括自己的老婆孩子最后都死了 。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老牛 。福贵为什么活着?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换句话说 。《活着》一书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去甚远;它反映的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底层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方面;
相比其它同类小说而言 。《活着》的\"目的\"仅仅是\"活着\" 。或者是\"苟且\"吧!
《活着》一书在国外确实获得了不少奖项;不过严格来说 。这些奖项其实也并非是\"主流\";《活着》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 。其原因恐怕也是因为这本书确实反映了一种\"绝望的生活\" 。
国内文学主流奖项没有青睐《活着》这本书;好像只获得了一个\"图书奖\" 。与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十万八千里 。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方方面面的生活 。读者也应该更加包容;有的人认为《活着》一书的主题过于灰暗;不过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活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