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 。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 。到了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 。共分为六等 。分别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和士兵 。未设立元帅军衔 。
当时的将官共分为五级 。分别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 。这套军衔制度也与美国的军衔制度颇为相似 。特级上将对应美国五星上将 。一级上将对应美国四星上将 。以此类推 。
文章插图
(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尽管这套军衔制度看起来十分完备 。但在抗战中 。有不少将军却是“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奇葩军衔 。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中将加上将” 。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一阶军衔 。其全称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简单来说 。就是让中将拥有上将的职权 。但并不予以授星 。薪俸也是按照中将的最高标准来给 。
那么 。既然让中将得到了上将的权力 。为什么不直接授予上将衔 。反而还那么麻烦地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将加上将衔”呢?
实际上 。国民政府在1935年就颁布了铨叙条例 。该条例特别规定 。陆军上将的名额有限 。不管出现何种情况 。都不能再扩编 。从铨叙条例的安排来看 。陆军特级上将有1人 。一级上将8人 。二级上将12人 。共计22个名额 。
当时的具体分配情况是这样的:
特级上将:蒋中正 。一级上将:冯玉祥、何应钦、张学良、陈绍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阎锡山 。二级上将则是包括了白崇禧、刘湘、顾祝同等在内共12人 。
文章插图
(一级上将何应钦)
对于军人来说 。想要晋升就必须得积累战功 。一步步向上爬 。虽然在抗战中有不少二级上将都拥有了足够晋升的战功 。但由于国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额 。因此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位置上 。等待一级上将之中有人去世 。才能够取得晋升的机会 。
比如白崇禧 。就是在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之后 。才补位晋升成功 。
但对于国民政府来说 。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平静 。再加上占据东北的日本人也渐渐表现出了入侵的态势 。上将名额开始显得有些不太够 。而且国军部队中不少将领都已经有了晋升资格 。却苦于名额限定 。迟迟不能得到晋升 。因此在多重压力下 。国民政府于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 。创造出了“中将加上将”这一特殊军衔 。
在条例出台之后 。国民政府就立即拟定了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的将军名单 。他们包括:陈诚、张治中、卫立煌、薛岳、钱大钧、张发奎等人 。
文章插图
(一级上将白崇禧)
而国民政府之所以向他们授衔 。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你们几位的战功、资历实际上早就已经够得上上将了 。但由于政策原因 。只能暂时授予你们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军衔 。一旦上将位置出现空缺 。你们就是优先替补的将军 。
国民政府在逃往台湾之前 。共将该军衔授予了55名将军 。到了台湾之后才停止了授衔 。虽然听起来是类似于“准上将”这么一个意思 。但不少人始终觉得是拿着中将工资 。操着上将的心 。并不愿佩带这个特殊军衔 。
值得一提的是 。刘湘在1938年死后也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虽然国民政府的上将名单有着名义上的人数限制 。但死去的将军被追授为上将衔 。却是不受到影响的 。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
其他观点:
知识点 。为了防止将星泛滥和凸显陆军上将之威誉 。根据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铨叙条例 。陆军上将的名额是受限制的 。规定特级上将1人(名字不用说了)、一级上将9人、二级上将12人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 。正式铨叙的三个等级陆军上将的名单上限为22人 。
文章插图
(何应钦是首批九名一级上将)
特级上将其它人就甭想了 。因此从二级上将晋升一级上将 。或从陆军中将晋升二级上将 。都得排队按顺序补缺 。前面没有位置空出来就得等着 。比如一级上将张学良1937年被审判褫夺军衔 。军委会总参谋长湘军元老程潜补缺 。同年滇军元老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 。军委会副总参谋长桂系白崇禧补缺 。
推荐阅读
- 以色列的最高军衔为中将,会不会影响军队的指挥?
- 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为何要征战波斯?
- 对于精罗来说的话,拜占庭剩下残山剩水和拜占庭和奥斯曼换家但是君堡在奥斯曼手里,哪个更能够接受呢?
-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 印度陆军中,怎样识别军官的军衔?
- 柏拉图式恋爱是一种什么恋爱状态?如何看待柏拉图式恋爱?
-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清朝镇国将军级别高吗?
-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是什么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是不是只有这3人比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