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谢谢邀请 。春秋并非不灭国 。大大小小140多个诸侯 。在战国初年就剩下二十多个 。何来的不灭国一说?只是门道更多一点而已 。战争的进行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想搞搞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这两个时代的区别在哪里 。
首先 。春秋依旧是一个礼乐制度尚存的社会 。
最初的争霸战争和外交行为中可见一斑 。齐桓公为了博取列国的信任 。不惜将五百里土地拱手相赠于不知不觉送至境外的燕国国君 。咬牙吞下被曹刿绑了肉票的承诺 。归还了鲁国失地 。晋文公说好三天拿不下原邑就退兵 。三天后内应说城里顶不住了 。但他依然退兵 。原邑人知道后开门迎接 。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后人不能说他虚伪 。哪怕是作秀 。后世也几乎很少有人有这么自然 。这是礼乐制度的遗产 。宋襄公的行为其实在当时其实是有广泛认同的 。而非“蠢猪式的仁义” 。
第二 。周天子仍然是一盆菜 。
想要当霸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天子册封和诸侯捧场 。二者缺一不可 。因而周天子分发的胙肉依然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 。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第三 。晋国的存在与否很重要 。
齐桓公带领的“召陵之师”只是吓唬了一下楚国人 。双方谁都没底 。但如果不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的拦截 。楚国的势力范围早就冲出了江汉平原 。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但三家分晋打破了这一结构 。作为晋国的臣子 。他们眼中从来没有效忠王室的概念 。因而在史书上多以三家瓜分或晋升诸侯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一个失去屏障的王室 。从此成为了予取予求的盖章机构 。
第四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
“井田”是一种传说中的土地所有制 。其基础在于分封制度规定的土地国有 。实际上自西周中期“田里不鬻”的规矩就有松动的记载 。而春秋时期伴随战争的频繁 。贵族阶级之间身份的波动成为常态 。导致这一规矩的彻底崩溃 。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 。从春秋到战国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设计到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 。而不能以《春秋》和《战国策》的描述年代作为二者的区别依据 。
春秋战国的战争方式不同
了解二者的区别 。就知道为何给后人的感官中战争方式的区别之大了 。
第一 。战争的讲究更多 。
“古之伐国 。不杀黄口 。不获二毛 。于古为义 。于今为笑 。古之所以为荣者 。今之所以为辱者 。”--《淮南子》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第二 。势力更加均匀 。
春秋时期谁也不具备通吃的实力 。这是当年分封留下的地缘割据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更改的 。随意挑起灭国战争是会招惹众怒的 。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第三 。认知的不同 。这是重点 。
“争霸”的行为在后世看来不可理喻 。仿佛是有便宜不占还使劲嘚瑟 。然而我们不能用今人的思维去考量古人的行为 。如同我们不能想象后世的生活 。甚至二十年前我们也曾固执的认为手机只能用来打电话 。
战国的诸侯们 。唯有燕国时西周的封国 。楚国的历史甚至不必西岐部落短 。秦国是东周晋升的诸侯 。齐国换了主人 。晋国则是家臣的逆袭 。这样一帮子人显然不会讲礼乐制度和周天子太放在眼里 。
春秋的灭国规矩
说来说去 。春秋终归还是有一百多号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 。因此并非不能灭国 。而是在于灭国的方式的选择上 。
规矩一:主和宾之外的随便打 。
西周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初年有三个群体 。分别是大头姬氏宗族、小头功臣集团(二者都是主)和前朝后裔集团(宾) 。因为存在明显的分封从属关系 。大家相当于同僚 。因而相互给点面子 。而当年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就没有这个待遇 。至少在春秋伊始就没听说几个 。想必是被慢慢吞并和同化了吧 。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文章插图
春秋江淮地区的徐国(东夷部落残余) 。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被孙武和伍子胥灭国了 。
规矩二:看不见的可以打 。
按照分封的规矩 。公爵也不过百里封地 。一些小国家只有几十里的就更多了 。大国周边的倒霉蛋们 。秦国扫荡关中 。楚国摆平江汉 。也没听说谁喊冤的 。尤其是夹缝里的小国 。早上发兵 。晚上庆功 。谁有着闲心来主持公道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