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


王维英少十七岁离乡在京城谋职有感而发的一首诗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一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很有趣 。读王维前期的诗作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之作 。也是他一生诗作当中的扛鼎之作 。诗题目点出写作的时节 。九月九重阳节 。
首句写出身处异乡 。落没和孤独时刻相伴 。抬眼底头 。时刻缠绕着浓烈地漂泊气氛 。孑然一身 。凄冷无奈无助之感由然而生 。次句写出佳节(重阳节)与亲朋好友游玩兴奋的情景 。和眼下又逢重阳节自己却离乡背井 。远离同好置身异乡孤苦落泪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那真有一种“是离恨 。是愁苦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感慨 。诗中的“思亲\" 。即指家人亲人 。但更多的是指亲朋好友 。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知即是远远遥望知道 。但无任如何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是无法望见 。只回想昔日携手知心故友登高游乐开怀的情形 。那是想象中的遥望 。那是假设中的遥望 。有种时光易逝快乐寄存梦幻的伤感 。后句“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己不在故乡 。亲朋故交依旧结伴登山游乐尽兴 。只可惜中间少了我一个人 。他们有没有想到我?有没有因缺我一人而遗憾惋惜?
除了首句即兴写实外 。其余都是在想象当中去设定 。去回顾 。去假想 。去虑构 。诗中把个游子思乡思友之情写得生动传神 。读后让人有亲切如临之感 。
其他观点: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 。在长安逢九九重阳节有感而写的 。古代逢重阳节家里每个人头上都要插朱萸以辟邪 。前句用两个‘异’和一个‘独’ 。宣染诗人孤苦伶仃在人生地不熟人海茫茫的长安异乡孤独的心情 。尤其在重阳节更加思念亲人 。
其他观点: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独自漂泊在遥远的异乡 。作为一个来自外地的客人 。每当遇到佳节 。就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 。有一种“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之感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一 。这句诗的出处和写作背景
这句诗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佳作之一 。被选入小学课本 。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年少成名 。十七岁时进长安科考 。第一次考试不顺 。一个人独自漂泊在异乡异地 。远离亲人和朋友 。倍感孤独凄凉 。他一个人登高 。想起了故乡的亲人和朋友 。于是有感而发 。写了这首千古名作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
二 。结合全诗 。领略思乡之情更甚
 1.起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 。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 。在外越是孤独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那时候交通阻塞 。通讯不发达 。写一封情书都可能一个月两个月收不到 。不像现在 。通讯发达 。可以打电话 。发视频 。虽远隔千里万里 。甚至是到了月球上 。都能犹如在身边 。
虽然看似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 。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强烈的思想感情 。
 2.承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就是说平日里思乡之情也是有的 。遇“佳节”的时候 。尤其那么的强烈 。那么的倍感孤独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 。而此时此刻 。却天各一方 。登高遥相眺望思念 。而又是不得相见的那份失落和遗憾 。油然而生 。
3.转句:“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没有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延伸 。而是转向遥远的故乡 。就是说我这么想念老家的亲人朋友 。对方也在一样的思念我 。通过这样看似平静的方式 。却反衬出我的思乡之情是如此深沉 。
4.结句:“遍插茱萸少一人” 。老家的亲人朋友欢度佳节的时候 。身上插满茱萸 。就少了我一个 。肯定是更加思念着我的 。把感情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
第三句和第四句跟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有异曲同工之处 。《茧斋诗谈》中这样评价这两句:不说我想他 。却说他想我 。加一倍凄凉 。
结语:我们孤身在外的游子 。对异乡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 。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思乡怀亲之情 。往往遇到“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