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之情、医之忧、医之盼( 二 )


医之忧 传承是中医的回归之路
“传承就是回归中医教育 , 即以中医为立足点,而不是以西医为立足点 。”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校长,周仲瑛认为 , 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要以自身为基础来考虑问题,要自我设计,不能都搞一个模式 。如果你这样走,我也这样走,大家都一起这样走,就没有特色和优势了 。中医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要以掌握中医中药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体 。
现在我们已经把师带徒作为重点项目,传承的是老先生的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理念思路、临床经验,而不是按照现在搞科研的那一套去做 。如何能够在适合中医事业发展的前提下 , 来考虑一些多模式办学、办院,是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点工作 。
他强调 , 做中医工作的,要“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 。这样才能发展 。不能依靠西医来保驾护航,西医西药做主角,中医当配角,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中医自身发展的 。常说的“自主创新” , 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贪大求多,更不能求全 。
从学术方面来说,周仲瑛主张求同存异 。认为可以多个模式,不一定非要官方制定标准、框架,所有人都套在这个标准、框架当中 。他认为,中西医是互补关系 , 不是从属关系 。我们做中医的,也应该考虑到西医之长,同时也要看到中医也有长处 。如果没有长处,中医不必等到现在,早就被淘汰了 。历史就是这样,适者生存 。中医也有中医的适应性 , 中医适应的不代表西医能适应 , 西医特长的不代表中医也是特长 。他们是互补关系 , 不是从属关系 , 不是替代关系 。这都需要比较冷静地来思考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能够形成一个比较繁荣的学术气氛,体现“双百方针” 。
医之盼 “三强”是育才的基本之路
“强化基础、强化经典、强化临床,这是必须的,不可忽视的 。”周仲瑛感慨,现在中医教育是在发展阶段,中医药事业如何发展?值得认真思考 。将来如果“西化”了 , “异化”了,培养的学生出来后,中医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败 。如果培养的学生出来 , 有一手过硬的中医本领,能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
所以,有些五花八门知识性的、趣味性的、边缘性的东西 , 尽量在课时方面不宜占得太多,非我所长的专业设置不易过扩 , 中医这一块坚决不能削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正确的思路,面向我们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 。
周仲瑛说,现在这个时代,中医慢慢深入人心 。有好多人是将希望寄托于中医来解救痛苦的 。现在好多西医诊断不明的、治疗无效的、无特殊疗法的都是来找中医看,常有很多没有见识过的病症 。因此,发挥中医的优势特色,按中医的理论来考虑问题,才能够找到切入点,才有出路 。
当然,中医也不是万能的,自己要谦虚谨慎,不要夸张,不要说“我都能看” 。中医自身看病的个体化很重要,这个病人的疑难杂症看好了,不代表另一个病人你也能看好 。但是,看好一个是一个 。这个个体化还是很突出的,包括医生的个体化,而医生的个体化还包括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临床经验 。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万万马虎不得 。
“科学的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只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怎能创新呢?”周仲瑛的一席话 , 给人们带来很多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