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出柜?


今天跟一個美國朋友聊起“come out story”:
她說當時在跟信基督教的父母出櫃後 。他們一開始對親友和鄰居們閉口不談自己女兒是同性戀的事實 。雖然沒有想要改變但還是下意识的忌諱 。後來才慢慢接受和習慣 。至於自己的家人 。到現在也沒有說所有人完全都接受她的取向 。一部分家人甚至沒有見過自己的伴侶 。她平時也是手足裡最少主動去父母家探望的 。大多數時間都是爸媽有空去她家裡坐 。
我自己的經歷和她完全相反 。當時跟父母出櫃是在高三的時候 。也還算順利 。有一天晚上提起來 gay 蜜 。然後說起”同性戀”這個話題跟媽媽出了櫃 。第二天晚自習前她發短信說要到班上給我送飯 。我答應了 。臨走前她說想知道是哪個女孩 。我順手往窗咧噶酥?。她其他什麼都沒說 。只夸了那個女孩長得清秀 。第三天跟爸也出櫃了 。一家人都還是一如既往 。後來也有更多的朋友和家人都知道了 。也很正常 。
一年後 。放假回家跟父母聊起來留學的事 。我說想去英國或美國交換和考研 。但是考慮到方方面面(包括取向)還是猶豫不決 。我媽在頭頭是道地講了一大堆關於英國和美國社會保守和開放性的情況後做了個比較 。跟我說去美國對同性戀的環境可能會更開放一些 。最後給我提議:”不如考慮一下美國吧” 。
總體來說 。朋友和家人們在得知我是同性戀後大多數都很支持 。當然有部分談不上支持也算不反對 。甚至是出櫃後在別人問起自己感情方面時 。我大方說自己是同性戀也沒有遇到過類似於她那樣的問題 。總之 。我可以在這個生活的圈子裡很自然地對待和同性的感情 。所以那位來自於美國的朋友所講述的自己的經歷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
也許是出於自己沒有過多地因為取向被孤立或被 judge。無法完全地去體會她的取向為她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還有這些影響讓她有什麼樣的感受 。但更大的一部分因素是:
no offense 但在我原有的印象中美國的自由和開放性箷鄬碚f更強一些 。我承認可能自己也有潛意識的 stereotype。
說到這個也想起來以前看過的 Ellen Page 主持拍攝的紀錄片 Gaycation(關於不同國家的 LGBTQ 社會情況紀錄和採訪) 。裡面主持人一共走了四個國家 。包括發達國家(如日本)和落後地^(如牙買加) 。當然這些地方對同性戀也不完全包容 。甚至亞洲發達國家日本 。在日本社會中幾乎沒有同性戀者敢在公眾場合牽手 。且大多數社會地位較高的人都是深櫃或形婚 。巴西和牙買加更惡劣 。會有人惡意人身攻擊、甚至雇殺手去殺害 LGBTQ 群體 。
曾經一度天真地以為對同性戀的包容性不是很嚴重的問題 。沒有必要過分在意別人對此的看法;後來遇到許多深櫃的朋友後覺得似乎讓親友都理解自己的確有些困難 。共皇撬腥硕寄軌蚪邮艿?。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可能會比較漫長;今天聽到朋友的出櫃經歷後 。想起有些同性戀者或變性者遭遇的不幸 。開始懷疑對於同性戀人們真實的態度究竟如何 。這些只是從同性戀者和他人關係的角度說 。如果個人來說完全不用去在意 。那也不必有這些顧慮 。
雖然是同性戀群體的一員 。但平時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取向身份 。所以很少認認真真地談及這個話題 。只有在有遊行或者引發討論和思考的時候必須發聲 。(其實不只是對同性戀 。任何性向都不應劃清界線加上標籤 。異性戀、雙性戀、無性戀和變性等都一樣 。如果對自己所屬的性向聲嘶力竭地爭取權利 。同時又不去理解和包容其他性向甚至詆毀 。這樣也不能真正稱為有包容性 。對於其他事情更是同理 。)
今天才真正明白 。原來對於同性戀的包容性是沒有絕對的判斷標準的 。每位的未來如何也不會因為一纸文书或身處的環境而被決定 。
說了很多似乎都是”開放的環境有時可能也會存在不包容的現象”如何讓人失望 。也的確現狀不怎麼可觀 。但有時其實也是可以用相反的角度去看待的 。
有開放的條件當然是會更好的 。但不開放也不要困於現狀只感到絕望 。沒有“絕對”的事 。
其他观点:
出柜是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译 。为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行为
告诉父母和朋友 。大众自己是同性恋
出柜一词主要是指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公开性取向 。以及跨性别者当众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 。
其他观点:
出柜是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译 。指公开性取向、性别认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