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庙号的含义 。
庙号起源于商朝 。周朝和秦朝被废止 。汉朝又重新继承了这个制度 。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其神位在太庙被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 。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文章插图
庙号使用有几个基本规则 。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即开国之君为祖 。后继之君为宗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比如汉朝对于庙号的使用极为严格 。西汉仅有四位皇帝有庙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 。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文章插图
按照一般规则”神宗“确实是个比较特殊的庙号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仅有两人有幸得到这个称呼 。分别是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 。除此之外西夏和大理国还各有一位神宗 。
按照“谥法“的定义“圣不可知曰神、壹民无为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而”神“本身就有”玄妙之意“ 。所以用”神宗“来做庙号带有贬义的成分可以说是明褒暗贬 。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文章插图
中原政权的两位神宗中励精图治的肯定说的是宋神宗赵顼 。而不理朝政的肯定说的是明神宗朱翊钧 。
赵顼是北宋第六位皇帝 。继位之时北宋已经危机重重 。军费开支庞大 。政府机构臃肿 。每年还要给辽上供大量岁币以维持边境和平 。国库早已出现了大量亏空 。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 。
赵顼继位之初就励精图治准备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在位期间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王安石变法” 。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抵制最终失败 。再加上对西夏的战争失败 。赵顼38岁便忧愤而死 。
对于励精图治的改革派来说宋神宗是一个英明勤政的帝王 。但是对于守旧大臣来说宋神宗擅变“祖宗之法” 。甚至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给了赵顼这个明褒暗贬的庙号 。完全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 。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文章插图
再说明神宗朱翊钧
说到朱翊钧 。明神宗这个庙号倒不如他的年号万历那么广为人知 。万历十岁继位在位48年 。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继位之初也曾推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是执政后期二十多年不上朝 。导致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亡于万历也是比较主流的说法 。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文章插图
两位神宗在执政期间都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改革” 。但是“功业不足、半道而废” 。神宗可的庙号以说是比较符合二人的定义 。
其他观点: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文章插图
其中明神宗和宋神宗 。属于是正统朝代的皇帝 。西夏和大理并非正统朝代 。所以问题里说的神宗应该是明神宗和宋神宗 。
这里说的励精图治 。应该是宋神宗 。不理朝政 。应该是明神宗 。
看似两个矛盾的人 。为何庙号是一样的呢?
其实先说说神宗这个庙号 。看似带了个神 。貌似很厉害 。其实神宗这个庙号是明褒暗贬 。”神“字用在庙号中有”功业不足 。半道而废“的意思 。
其实仔细想想两个人的确有着共同之处 。
宋神宗是既支持王安石改革变法 。却还不想得罪既得利益集团 。想寻找一个平衡 。一直犹犹豫豫 。下不了狠心 。做不到真正的支持 。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 。
而且王安石变法 。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违背祖制的 。还没有成功 。
甚至北宋灭亡以后 。很多人竟然认为王安石是罪魁祸首 。那么任用王安石的宋神宗自然更尴尬 。
这难道不就是功业不足 。半道而废嘛?
明神宗万历帝呢 。更奇葩 。
在位前十年 。支持老师张居正的改革变法 。结果张居正一死 。尸骨刚寒一点 。就被万历帝疯狂清算 。否定了改革变法 。
万历帝想违背祖制 。立皇三子朱常洵为皇太子 。结果大臣们不愿意 。小脾气上来了 。三十年不上朝 。这不是扯淡吗 。
明朝灭亡以后 。很多人认为”明实亡于万历” 。
万历帝这不是更符合功业不足 。半道而废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