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我拿青春等明天


“校漂族”:我拿青春等明天

文章插图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人,这是中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除了留校工作和读研究生,毕业生们都必须迈出校园,跨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有些人却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他们以各种理由滞留在学校,成为寄居在高校周围的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 。
“校漂族”:我拿青春等明天
“校漂族”的生活重心在学校 , 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 。采访人员发现,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的“考试派”;不愿离开学校的“恋校派”;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以及少量坐吃家庭财富的“潇洒派”等 。
先说考试派 。
李国敏租的房子在北京某高校旁边 。这是一个三居室的房子,和学校的宿舍一样,每个房间里住五六个人,他们都和李国敏一样,依托学校的资源考研或者专升本 。房间里面除了上下铺的床以及和学校一样的放衣服的柜子外,几乎没有其他摆设 。李国敏的房间门上有“告示”云:影响别人休息是一种犯罪!本区每晚11:30执行“三闭”政策:闭门、闭灯、闭嘴!
李国敏,2000年从河南一所师范学院专科毕业,工作一年后,他不满意自己的工资收入,于是辞职来到北京,先是通过自考由专科升上本科,接着继续考研究生 。
李国敏现在的生活和上学时没什么两样: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去旁边的大学,因为进教学楼的教室没有什么限制,他就找一个没有上课的教室开始学习 。他通常在教室里一待就是一天 , 晚上有时还要到通宵自习室“整”一个通宵 。“通宵自习室好多都是像我们这样的考研派 。”他说 。
李国敏在工作期间没有什么积蓄,所以现在的生活来源一部分靠家里支持,另外他自己也在做些兼职 。2003年他参加过研究生考试,与分数线相差40多分 。2004年他继续考,考完后自我感觉不错 , 心想一定能考上,但公布成绩后,他又一次名落孙山,这次差了20多分 。
“路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我还要再考一年 。”他说像他这样考四五年的很多,他家里也支持他的选择 。采访人员问:如果今年再考不上还会继续考吗?他说 , 还没有想这么远,不过今年有十足的把握考上 。
再看潇洒派 。
和李国敏相比,与他住同一个房间的李浩源就轻松多了 。他2004年从天津的一所高校本科毕业,一直没有找工作 。“趁年轻就该长长见识,多走些路 , 开开眼界 。所以我决定出国 。”
李浩源毕业后就开始联系出国,现在已经有些眉目了 。“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就能够出去 。”他边说边闲闲地弹着吉他 。和上学时一样,他现在的生活费用全部来自父母支持 。
当采访人员问他为什么非要在北京租房子住 , 他说住在家里不方便 , 自己没工作,父母又管这管那,限制太多 。他现在的生活很“逍遥”,要么和同学侃大山,要么骑单车逛逛北京城 , 有时也去学校听听讲座 。
还有恋校派 。
胡长长,2001年从北京的一所高校毕业,现在北京另外一所高校某系实验室从事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 。他现在住在系里的宿舍,收入也能维持生活 。
他不离开学校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学校里单纯,可以做一个透明人 。”他说虽然去校外的公司上班会赚更多的钱,但与领导、与同事的关系太难处了 。他喜欢学校里面悠闲的环境 , 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和娱乐资源 。“我现在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每年还可以放两次长假,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