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白皮

柳白皮《中药大辞典》:柳白皮拼音Liǔ Bái Pí
【柳白皮】出处《证类本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 。全年可采 。除去栓皮及木质部 , 取韧皮用 。
化学成分含水杨甙及3.10~9.12%鞣质 。
药理作用水杨甙有退热作用 。参见"柳枝"条 。
性味《唐本草》;"枝皮味苦,寒,无毒 。"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 , 消肿止痛 。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 , 牙痛,汤火烫伤 。
①《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 , 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
②《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 , 去风,止痛消肿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1~2两 。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 。
复方①治疟疾及风湿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 。水煎服 。(《岭南采药录》)
②治走注气痛,或风毒卒肿:白酒煮杨柳白皮 , 暖熨之 。(《姚僧坦集验方》)
③治妇女乳痈妒肿: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更易 。(《肘后方》)
④治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 。(《古今录验方》)
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 。(《肘后方》)
⑥治汤火灼成疮:柳皮烧灰,以粉涂之 。(《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树皮(烧存性)二钱,枯矾、冰片各一钱 。共研细面,吹耳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柳白皮拼音Liǔ Bái Pí
别名柳皮
出处出自《证类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皮或根皮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储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树皮或根皮,除去粗皮 , 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 。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 。芽线形,先端急尖 。叶狭披针形,长9-16cm , 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 , 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 。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 , 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 , 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 。蒴果长3-4月 , 花期3-4月,果期4-5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或片状 。厚0.5-1.5mm,外表面淡黄色,灰褐色 , 有残留的棕黄色木栓,粗糙,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状疤痕;内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易纵向撕裂 。体轻,不易折断,断面裂片状 。气微,味微苦、涩 。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纵沟纹,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 。质脆,易折断 , 断面纤维性 。气微 , 味涩 。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多已除去或有残留 。皮层较窄,薄壁细胞类长圆形,有的含棕褐色物 。韧皮部占大部分 , 散有韧皮纤维束和晶纤维,韧皮射线宽1列细胞 。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
化学成分茎皮、根皮含水杨甙(salicin),芸香甙(rutin),柚皮素-7-葡萄糖甙(naringenin-7-glucoside),柚皮素-5-葡萄糖甙(naringenin-5-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柳皮甙(quercitrin)和槲皮素(querce-tin)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