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

柳花《中药大辞典》:柳花拼音Liǔ Huā
别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 。
出处《本经》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 。
性味苦,寒 。
①《本经》:"味苦,寒 。"
②《别录》:"无毒 。"
③《滇南本草图说》:"味甘苦淡,平 。"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血,散瘀 。治风水 , 黄疸,咳血,吐血 , 便血,血淋,妇女经闭 , 齿痛 。
①《本经》:"主风水,黄疸,面热黑 。"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吐血,咯血,咳血 , 唾血 , 下血 , 血淋 , 一切血症 。"
③《品汇精要》:"主齿痛 。"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或研末,1~3钱 。外用:研末或烧存性撒 。
复方①治室女发热经停:柳花五、七钱,紫草一两二钱,升麻九钱,归身七钱半 。上为末 。每服七钱,葡萄煎汤调下 。(《赤水玄珠》)
②治走马牙疳:杨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各家论述《纲目》:"《本经》主治风水黄疸者,柳花也 。《别录》主治恶疮 , 金疮,溃痈 , 逐脓血;《药性论》止血疗痹者,柳絮及实也 。花乃嫩蕊,可捣汁服 , 子与絮连,难以分别 , 惟可贴疮、止血、裹痹之用,所谓子汁疗渴者,则连絮浸渍,研汁服之尔 。又崔实《四民月令》,言三月采絮愈疾,则入药多用絮也 。"
【柳花】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柳花拼音Liǔ Huā
别名杨花、柳椹、柳蕊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
1. 陶弘景:柳花熟,随风起,状如飞雪 。陈元正方以为痹者 。当用其未舒时之子,亦随花飞 , 正应水渍取汁耳 。
2.《本草拾遗》:柳絮,《本经》以絮为花,花即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以絮为花 , 其误甚矣 。
3.《本草衍义》:柳花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 。及其华干,絮方出,收之,贴灸疮 , 及为菌褥 。絮之下,连小黑子,因风而起,得水湿处便生,如地丁之类,多不因种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序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储藏:春季花初开放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 。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 。芽线形 , 先端急尖 。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 , 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 。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 , 有短梗 , 轴有毛;雄蕊2 , 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 , 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 , 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 。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血散瘀 。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经闭;疮疥;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3-6g;或捣汁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 。
复方①治室女发热经停:柳花五、七钱;紫草一两二钱,升麻九钱,归身七钱半 。上为末 。每服七钱 , 葡萄煎汤调下 。义《赤水玄盼)②治定马牙府:扬花烧存性,入躇香少许搽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