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与预备中止该如何区分


犯罪预备与预备中止该如何区分

文章插图
一、犯罪预备与预备中止该如何区分
1、概念不同
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
2、处罚不同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3、停止的时间点不同
犯罪预备是犯罪着手之前开始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时候;而犯罪中止则是在犯罪既遂之前的任何时间段中都可以发生 。
4、停止的原因不同
犯罪预备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造成的,而犯罪中止是由于行为人自己自动放弃犯罪而造成的 。前者是“欲而不能”而后者是“能而不欲” 。
二、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 ,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
根据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可以把这类行为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 。
(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 。
(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
(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 。
(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犯罪地点 。
(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
(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的计划,等等 。
【犯罪预备与预备中止该如何区分】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 。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