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烟虽熄 灰中有火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出自清代叶天士《温热论》 。原文是在谈到湿热病时 , 对“面色苍者,须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
此面色苍者,是指素体阴虚火旺,患了湿热病,必须注意维护津液,用清凉剂到十分之六七即可,这个时候会出现“热减身寒”,不可认为是虚寒证而用温补剂 , 此因湿热之势虽有减弱,但并没有完全消退 , 犹如炉中之烟虽熄,其灰中仍有星星之火,若用温补剂,热势是会复燃的 。
这句名言,不但用于湿热病亦可用于其他温热类疾病 , 如风温、暑温、秋燥等,这些病症在治疗过程中 , 也会遇到“热退身寒”的状况,如果认为“热退身寒”就是病好了 , 可以补一补,病家用鸡鸭鱼肉滋补之,医家用参芪附桂温补之,结果使病人又见发热烦躁之苦,形成药复或食复之虞 。
清代名医魏之琇医案中有一病案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表侄凌二官,年二十余 。丙子患热病初愈 , 医即与四君、干姜、巴戟天诸气分温补药,久之益觉憔瘦 , 状若癫狂 , 当食而怒 , 则啮盏折箸,不可遏抑 。所服丸药,则人参养荣也 。沉绵年许,其母问予 , 予曰:此余证未清,遽投温补所致 。与甘露饮方,令服十余剂遂痊 。”(见《宋元明清名医类案》魏之琇医案) 
又如清代名医许珊林曾治一湿温病人,经用大承气汤、增液汤、益胃汤等,热退、纳复 。病人欲食羊肉以补之,问近地之医士云,:“病后胃气当复,羊肉最能补胃 。”由是病人恣意饱食羊肉,次日身又发热,舌苔厚浊 。许氏云:“湿热病初愈,以慎口味为第一要务 。”(见《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之许珊林医话精华)
那么温病治疗到“热减身寒”时 , 应当怎样处置呢?喻嘉言在《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中说:“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 , 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 。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丹皮、人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合法 。仲景每天用天水散以清虚热,止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义也 。设误投参、芪、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
喻氏所言,颇与温热病后补益吻合 。温病后,只宜清补,切忌温补,清补即是养阴,而温补则是助气,“气有余便是火”,火更伤阴 。故温热病“热减身寒”后,只宜清补,切忌用参、术、芪、附等温热类药物补益 。
温病大家王孟英对温病后之补,体验颇多 。他以《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之义,重视食物之补益 。王氏认为 , 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 。”他常以梨、蔗等汁甘凉充液 , 养脏腑之阴,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 , 称蔗汁为天生复脉汤,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这些果汁在温病中应用尤多 。又如以橄榄、生莱菔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温病发热之咽痛等 。
其他如冬瓜煮汤,陈米煮汤,莱菔煮汤,雪羹汤,生冬瓜子、芦根、西瓜翠衣、鲜竹叶、鲜荷叶、莱菔、丝瓜络、海蜇、柿蒂等多种果菜煮水,以起到健脾利水、和胃纳食、生津养肺、健脾消胀等作用 。
但对于气虚(甚则阳虚)感寒而发热的病人,在“热退身寒”之后,适当用一些温补剂或温热食物,也是必须的 。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后所说:“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