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由来

关于立夏的由来
关于立夏的由来
清明过后一个月,就是立夏 。这时春去夏来,天气渐暧 , 越冬小麦已成熟收割 , 菜园里一片新绿,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 。这时也是水产品捕捞季节,海鲜、河鲜自然也在“尝新”之列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 。苏谷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 。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 , 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馈节” 。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 , 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
【关于立夏的由来】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 , 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 。又五日,蚯蚓出 。又五日,王瓜生 。”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 , 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 , 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 , 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 ,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 , 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 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 , 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 。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能插满月秧 , 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 , 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 , 早追肥 , 早耘田,早治病虫 , 促进早发 。
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 。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 , 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