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脚刺

鸡脚刺《中药大辞典》:鸡脚刺拼音Jī Jiǎo Cì
别名刺黄芩、刺小檗、三颗针、压妹刺(《贵州民间方药集》),刺黄连(《贵阳民间药草》) 。
出处《贵阳民间药草》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 。全年均可采挖 。洗净,晒干 。
原形态常绿或落叶灌木,高约2米左右 。小枝有凹陷的沟,黄色或幼时为红黄色 , 有疣状突起;第二年后变为灰色,老茎栓皮灰黄色 , 有纵纹理 , 内部呈黄色;棘计呈三叉状,粗壮,长约1~2厘米,基部粗约1~2毫米 。叶坚硬,椭圆状倒卵形,长2~5.5厘米,宽0.8~1.5厘米,先端尖或钝,有刺,边缘有2~8个刺状细齿牙,上面略有光泽,下面白色或灰黄色,有白粉,基部逐渐狭缩成长约8毫米的叶柄,或几乎无柄 。总状花序腋生 , 下垂,花梗长5~12毫米;萼片6,下部有2~3片小苞;花瓣6,鲜黄色,较萼片为小,基部具有2蜜腺;雄蕊6,有敏感性,药二瓣开裂;雌蕊1,子房卵圆形 , 柱头无柄 。浆果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6~10毫米,有白粉,花柱宿存 。花期春季 。
生境分部分布安徽、江西、贵州等地 。
性状干燥根 , 甚粗壮,圆柱形,微弯曲,外表土褐色,有细密纵皱,四周丛生多数硬质的须根 。断面白黄色,木质坚硬 。
性味《贵阳民间药草》:"苦 , 寒,无毒 。"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治泄泻痢疾,湿热黄疸,眼赤肿痛,疮毒 。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健胃,消炎 。去眼热 , 明目 。"
②《贵阳民间药草》:"清火,解毒,健胃,明目 。治湿热黄疸 。"
【鸡脚刺】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 。
复方①治痢疾:三颗针五钱 , 委陵菜五钱,青藤香一钱 。煎水,每天三次分服 。(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②治急性胃肠炎:三颗针根或茎一至二两,水煎服或代茶饮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肝炎:三颗针三钱,地星宿一两,石菖蒲三钱,小木迈三钱 。煎水内服 。(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④治湿热黄疸:三颗针一两,煎水吃 。
⑤治火眼:三颗针用人乳磨,或用它蒸人乳 , 点眼 。
⑥治风火眼赤肿痛:三颗针一两,铁扫帚尖叶一两,十大功劳一两 , 黄连一钱 , 硼砂一钱,上冰片二分 。将前四味药放入素砂锅中,加清水三斤 , 煎一小时,再将硼砂加入,文武火煎半小时后,用白细布滤除药渣,加冰片入药水中,用玻璃瓶封装 , 一星期后取用 。用白灯草一条 , 调药水点眼 。
⑦治毒疮发痒:三颗针五钱,千里光五钱,薄荷五钱,食盐三钱 , 一级青茶五钱 。开水浸,盖紧,取浸液温洗伤处 。
⑧治黄水疮:三颗针叶,干燥研末,撒于疮上能收黄水,如发庠,可加麻油或菜油调敷 。(④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损伤:三颗针根茎适量 , 去粗皮,焙干为末,用水或麻油、凡士林调敷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脚刺拼音Jī Jiǎo Cì
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
别名三颗针、九莲小檗、鸡足黄连
出处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栽后5-6年即可收获,一般全年可采,秋季为佳 。全根挖起,洗净 , 砍下茎干 , 鲜用或干用 。干用时先把新鲜粗根或茎干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 , 细根则切成约3cm长的短节,炕干、烤干或太阳上晒干,但不宜于烈日下曝晒 。干品用篾包包装运输或贮藏,放置于干燥处,防止受潮而发霉变质 。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2-3m 。多分枝,幼枝淡黄色,具显着的棱,老枝灰黄色 , 表面散布黑色细小疣点 , 刺粗壮,3分叉 , 长1-4cm 。叶常5片簇生 , 革质;叶柄长1-4mm;叶片椭圆形或广倒披针形 , 长3-8cm , 宽2-3cm,先端包尖,基部楔形,边缘具10-20个细长的针状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 , 下面灰白色 。花约15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18-15mm;小苞片3,卵圆形或披针形;萼片6,花瓣状 , 排成2轮;花黄色,直径6-7mm,花瓣6,先端微缺 , 近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雄蕊6,熟时瓣裂;雌蕊1,内含1-2个胚珠,柱头头状,扁平 。浆果椭圆形,长8-9cm,熟时蓝黑色,表面被淡蓝色粉 , 柱头宿存,具明显的短花柱 。种子通常1颗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向阳杂木林中 。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狭西、湖北、四川 。
栽培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坡丘陵地带 , 生境为草坡、杂木林林缘及林下灌木丛中 。能耐旱、耐寒 。适宜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 。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 育苗移栽 。8-10月采收成熟果实,用湿沙混合贮藏,至次年2-3月播种 。播前适当翻耕土地 , 耙细整平,开约1.3m的高畦,按行距25cm开横沟 , 沟深约6cm播幅10-13cm每沟播种子100-150粒 , 施人畜烘水后盖细土约1cm厚 。培苗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 。先深耕整平,按行株距各66m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土压紧,盖土至与地面平齐,浇水定根 。
田间管理 种子出苗后要勤除杂草、浅松土并适当间苗,每年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畜粪水或氮肥1次 。移栽后每年春、夏、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 , 并在春季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粪水 , 冬季追施土杂肥 , 中除时翻入土中 。移栽后1-2年内植株较小,行间可间种蔬菜或豆类作物 。
性状干燥根,甚粗壮,圆柱形,微弯曲,外表土褐色 , 有细密纵皱,四周丛生多数硬质的须根 。断面白黄色 , 木质坚硬 。
化学成分根含水量小檗碱(berberine)3%,小檗胺(berbamine)0.1%,掌叶防己碱(palmatine)0.6%,药根碱,还含水量九莲碱(julianine) , 海罂粟碱(glaucine) 。种子含帕奇斯坦碱(pakistanamine) 。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主湿热泻?。蝗攘埽荒砍嘀淄矗谎丽负熘祝谎屎碇淄矗火淙坏ざ荆?u>湿疹;热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外用:适量,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 。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健胃,消炎 。去眼热,明目
2.《贵阳民间药草》:清火 , 解毒,健胃,明目 。治湿热黄疸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