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感光度和快门速度 摄影感光度

1. 摄影感光度和快门速度感光度和光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 感光度又叫ISO,因为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 , 曝光时间过长 , 拍出的照片会由于我们手的抖动而模糊 , 这时候我们需要调整感光度,从而增加快门速度,缩短曝光时间 。但是在晚上,仅仅提高iso值仍然是没有用的,只能靠使用三脚架 。光圈是控制镜头的进光量 , 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那么所需曝光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 。另外光圈还可以控制景深 。小光圈的景深比较深,远处近处都清晰 。大光圈景深比较浅,但是配合长焦很容易形成背景虚化的效果,非常漂亮 。
2. 光感度 快门速度【摄影感光度和快门速度 摄影感光度】相感光度是什么
感光度就是指相机胶片或者是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 用ISO表示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对光线就越敏感,也就越容易拍摄出明亮的画面,我们常用的感光数值一般在,ISO100~ISO3200之间,如果感光度的数值增加一倍,相机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会增加一倍 。
我们要对常见拍摄场景的感光度设置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晴天的户外可以使用ISO200,在阴天或者室内可以将感光度设置成ISO450~iso800,如果是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曝光拍摄就算使用iso100也能拍摄出明亮的照片 。
感光度越高,噪点越多
在数码相机时代用高感光度拍摄的照片而产生的便是噪点,造点式感光元件 , 感知信号被放大而导致的信号失真,还原到画面上,就形成了细小的杂色块,感光度越高 , 产生的信号就被放大得越多,带来的失真也就越多,画面中的噪点也就越多 , 单单就以观感而言,比起一张曝光严重不足的废片,一些有噪点的照片还是可以被接受的,一方面为了获取最好的画质,在保证出片率的前提下,我们要使用尽可能低的感光度,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出片率,在弱光环境或者是需要使用高速快门的情况下,要果断提高感光度 。
低感光度也会产生噪点
在低感光度下长时间曝光拍摄也会产生噪点,这是因为长时间曝光过程中感光元件受到了大量的信号,这些信号并没有完全被相机正确处理 , 那些少量失真的信号就成为了噪点,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 我们可以使用相机自带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开启降噪功能的相机会拍摄完一张照片之后,自动拍摄一张同样的照片,通过内置程序对两张照片进行比对 , 并且进行噪点修复,由于需要长时间进行降噪处理,因此相机在此期间不能进行再次拍摄这样处理过的照片,可能会损失一些锐度 。
越大的相机高感性能越好
感光元件的大小和相机的高感性能密切相关,感光元件面积越大,能感知的光线就越多,全画幅相机的像素点要比APS-c画幅相机的像素点要大,所以感光度也会增加不少,此外画幅越大,为了处理更多的信号 , 相机内部的CPU性能也会越强 。
3. 摄影感光度和快门速度有关吗在同等光照度条件下,iso感光度越高 , 快门速度也相应提高,或是缩小光圈 , 以平衡曝光值 。
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同于胶片相机 , 完全可以自动调整感光度与快门速度及光圈的曝光平衡关系 。
比如在海拔较高的高原,阳光充沛,光照十足 , 数码相机便可自动降低感光度至100,设置快门速度1/1000秒,光圈f8,达到准确曝光的目的 。
而在夜景环境下,自动提高感光度至3200以上 , 快门速度1/60秒,光圈f5.6 。
4. 摄影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的关系快门速度越快 , 照片越(暗或模糊),越慢越(清晰)ISO感光度越高,照片越(清晰),越低越(模糊)
5. 相机快门速度和感光度光圈、快门、感光度(iso)、焦距、景深这5个拍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它们的共同作用 , 决定了一幅摄影画面的构图、画质和创作意境,每一种因素本身有着几种甚至几十种的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5种要素、多项选择的组合结果 。光圈、快门、感光度 , 三者联合控制了进光量和画质;光圈控制了进光速度和画面景深;快门控制了画面成像的清晰和模糊程度;感光度控制了画面质量;焦距则控制了画面的“范围大小”,景深则控制了画面构成纵向的清晰范围 。
回答完毕,希望能有所帮助 。
6. 感光度对快门速度有何影响,如何选用相机快门越慢,则进光量就越多 , 于是曝光过度被拍摄物就更亮了,相机为了防止被拍摄物体过曝会自动降低感光度,所以快门越慢相机感光度会降低 。
知道了这个,那么相机快门越快进光量越小 , 被拍摄物越暗很容易理解 。快门太快进光量?。?曝光不足,于是就暗了 , 相机就会自动调高感光度来平衡 。
7. 快门速度,光圈,感光度先学习理论知识,感光度iso、快门速度、光圈都是相机曝光时曝光量的根本,感光度选择决定后,相机自动会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的配合组合(ev),这是自动档情况下 。
待积累一定经验后使用M档时也是根据光线条件(光好则低度,光弱则高度)选择ios,然后才是光圈与快门速度的搭配,手动档必须有经验者才能操作,靠別人讲?永远也学不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