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 。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 。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 。以至临证数十载,辨证纯熟,而疗效平平,特别是急、危、重、难 , 常觉力不从心 。这也是许多中医医生自身的困惑 。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 。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 , 也就没有一定的效 。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 。治病是一门艺术 , 是在治病的方式方法上 , 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是突破常规的卓越 。而用量策略是治疗艺术的集中体现 。
临床上常常看到 , 有些医生 , 无论何?。蘼鄄≈嶂亍⒊ざ蹋酪┮还岬降?,所开处方之药味,均是二三十味 , 所用药量,均为10~15克,一律两煎,早晚分服 。殊不知 , 汤者荡也 , 丸者缓也,该汤则汤 , 该丸(丸、散、膏、丹)则丸 , 岂能包打?方有大小,急危重难,短程应用 , 疗效第一,药少而精 , 药专力宏,宜用“精方”;调理预防 , 长期服用,安全第一,宜用“围方”,药味岂能无差?药分三品,有毒无毒,大毒小毒,用量岂能伯仲?急病快攻,首剂加倍,一日数服,以知为度,慢病蚕食,一日两服,累积获效,服法岂能一律?可见,临证用汤用丸,药味用多用寡 , 剂量用大用小 , 服药一日几次 , 均关乎量,亦均关乎效,大有讲究 。
和西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相比,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难题 。它不仅要研究科学层面的剂量阈,还必须研究哲学和艺术层面的随证施量;它涉及现有的医疗规范、药典法律,也涉及传统的用药习惯 。合理用量,需要广大医药工作者乃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许许多多医生在临床各科的广泛实践和积极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急危重症的抢救上,能否突破《中国药典》剂量 , 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因病、因证、因势,因人、因地、因时,据效用量 , 疗效第一,而不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这个涉及医疗制度、法律的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重大而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它将开启一扇窗门,揭开疗效之秘;它将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 , 在科学与哲学、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为医学和药学、中医和西医、基础和临床乃至多学科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它将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 。
目前,中医方药“量效”研究与剂量传承,还存在较多的误解、混乱与困惑 。方药剂量研究的不足,阻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的关键问题 。因此,揭开“量”与“效”之间的“不传之秘” , 势在必行!D4(作者单位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