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枯,又称为偏风,即肢体偏废、半身不能随意活动之证 。属于《内经》风证的范畴,在诸多篇章中均有论述 ,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风论》、《素问·热论》、《素问·大奇论》等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所指偏枯,不能等同于西医学的心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亦包括其他外在因素而致的脑或脊髓疾患所引起的半身不遂 。
病因病机
偏枯之证,属于风证之一,探究其病因,《内经》中有外风、内风之分 。后世医家自金元始 , 皆将内风作为偏枯的主要病因 , 皆不提外风所致的偏枯 。虽然诸多医家对内风的认识丰富了偏枯病因病机部分的内容,但也不应忽略《内经》所提出的外风致病之说 。
外因 风邪侵犯人体,从皮毛而入,或偏中脏腑之背腧穴,导致营卫气血虚衰,筋骨失于濡养而发为偏枯 。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张志聪注云:“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 。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如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 , 则为偏枯,谓偏入于形身之事也 。”
内因 若情志太过、饮食不节,引发热郁气滞,痰热生风,风火痰热内盛或素体肝肾阴虚之人 , 阳亢生风,气血上逆皆可发为偏枯 。正如张介宾所云:“人于中年之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 。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 。”亦有阳虚不能布化精微,筋脉失养所致者;或因心胃两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发病者 。
分类
【偏枯中风《内经》论之】外风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灵枢·九宫八风》亦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张介宾注云:“虚邪若中于半身,其入深而重者 , 则荣卫衰,真气去 , 乃发为偏枯,若邪之浅者,亦当为半身偏痛也 。……乘年之衰 , 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谓之虚……邪风,非时不正之风也 。击仆,为风所击而仆倒也 。然必犯三虚而后为此?。蛉酥蛊嫡?,邪不能伤可知矣 。”外风所致偏枯之证,侵犯虚人之体,通过不同途径感受风邪后使偏侧经脉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于濡养 , 从而发病 。其临床特征可见半身肢体麻木,活动不便,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 。
风痱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 , 不可治也 。”张介宾注云:“痱亦风属,犹言废也 。上节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 。智乱不甚 , 其言微有知者,神气未为全去,犹可治也;神失 , 则无能为矣 。”张志聪亦云:“痱者,风热之为病也 。”此证因风而肢体不用,实为内风所致 。发热而耗伤肝肾之阴,阴虚风动,属肝风内动之证 。正如《素问·脉解篇》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其临床特征可见半侧身体弛纵瘫痪,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若意识障碍较轻,尚有可医;若神志不清 , 昏迷不醒 , 意识障碍严重者,则预后不良 。
饮食失节之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亦:“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张介宾注云:“消瘅,热消也 。仆击 , 暴仆如击也 。偏枯 , 半身不随也 。痿,痿弱无力也 。厥 , 四肢厥逆也 。高粱,膏粱也 。肥贵之人,每多浓味,夫肥者令人热中 , 甘者令人中满,热蓄于内,多伤其阴,故为此诸病 。”生活安逸之人,体质多肥盛,饮食上多食膏粱厚味 。肥人自身多痰湿,热胜于内,多伤及阴 , 气滞血瘀,因此易患消渴病、猝然跌仆晕厥、半身不遂、四肢痿废不用、四肢厥逆等 。其临床特征有多发于体质肥盛之富贵人 , 可见半身不遂,胃脘不适等 。
阳虚之偏枯 《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三阳发?。蒺粢祝?四肢不举 。”三阳为太阳,三阴为太阴,太阳为多气多血之经 。若阳气盛则筋脉调和 , 阳气虚则不能运化精微,筋脉失于濡养 , 则发为偏枯 。脾主四肢肌肉,运化水谷布散精微 , 若脾虚则四肢不得受水谷精微之濡润,其人必四肢痿弱不用 。其临床特征多见半身不遂,身体瘦弱,四肢痿废等 。
汗出偏沮之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 , 使人偏枯 。”后世注家多有不同解释,其一为阳虚致偏枯,如张志聪注云:“沮,湿也……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 , 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 , 必有偏枯之患矣 。”姚止庵注曰:“……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 。”其二为阳郁致偏枯,如吴崑注云:“沮,止也 。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 , 此由中于风邪使然 。”笔者认为阳郁致偏枯之义更符合临床实际,可参 。其临床特征多见患侧无汗,半身不遂,健侧半身汗出,可以活动等 。
心胃两虚之偏枯 《素问·大奇论》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 。”张介宾注云:“沉鼓涩,阳不足也 。外鼓大,阴受伤也 。小坚而急,阴邪胜也 。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 , 血脉又病,故致上下痞膈,半身偏枯矣 。”此证为心胃两虚,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之偏枯 。其临床特征可见半身不遂,面色不荣,气短乏力等 。
治疗
《内经》对偏枯之证提出了辨证原则,即有中腠理、经络和脏腑之分,这为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许多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 又有所发挥,对中风病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病 , 以“气虚血瘀,补气活血化瘀”立论 , 所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直至今日仍被临床所采用,特别是补阳还五汤在中风病后期的治疗上效果明显 。王永炎院士致力于中风病与脑病的研究多年 , 提出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的化痰通腑汤 , 方中全瓜蒌与胆南星相配,清热化痰去中焦之浊邪;生大黄荡涤胃肠积滞通腑化浊;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通腑导滞 。以上四药相合,化痰热、通腑气 。笔者亦曾以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一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经通腑泻热后,患者神志恢复,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疗效显著 。可见,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虚实夹杂,多为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标本同治,扶正祛邪 。偏枯实为内科重症,应以多途径的治疗方法考虑综合施治,比如外治法、功能锻炼法等 。
治疗外风偏枯,可选用刘完素之大秦艽汤(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等)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祛风化痰、养血通络 。治疗风痱 , 宜选择针刺与药物并举的方法,当以刘完素之地黄饮子通少阴,息内风 。针刺治疗上,上肢瘫痪取合谷、手三里、肩髃、肩贞、巨骨、养老;下肢瘫痪取肾俞、环跳、殷门、伏兔、风市、足三里、承山、昆仑、太溪;言语不利可取廉泉、哑门 。亦可选择推拿治疗,进行辅助肢体恢复,其手法为推、按、捻、搓、拿、擦,取穴以患侧颜面、背部、四肢为重点 。治疗饮食失节之偏枯,可选择苏合香丸合涤痰汤加减以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治疗阳虚之偏枯,可选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络 。治疗汗出偏沮之偏枯,可选大承气汤加味以通腑泻热除郁 。治疗心胃两虚之偏枯 , 可选择参附汤合生脉散益气回阳 。
推荐阅读
- 搜索引擎网站分析,华为搜索引擎营销分析
- 基于matlab 6.x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 4 block原因分析
- 酗酒后吃哪些食物可以解酒
- linux文件权限分析心得
- 三种食物改善亚健康对抗疼痛
- 小波分析 信号提取,matlab小波分析怎么提取数据
- 音乐播放器的功能需求分析,EDA音乐播放器分析
- 扁平疣的症状有哪些罕见表示 扁平疣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