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

积聚 , 指腹内有积块的一种病证 。积块固定,有形可查,痛有定处者为积证;积块不固定,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者为聚证 。积聚又称为癥瘕,积证可称为癥,聚证可称为瘕 。积与聚是同一病的两个证,从病理发展上 , 聚证可发展为积证 。
病因病机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总体由脏腑气机功能失调所致 。《灵枢·百病始生》将积聚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 , 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寒邪、饮食居处失调、情志太过,但总体不离外感、内伤两大途径,其发病的病理过程也归纳为寒侵、气逆、瘀血、津凝、痰滞几个方面的综合变化 。
外感
感受外寒或寒湿之邪,常客于肠胃之外的膏膜络脉或侵犯人体之下部,寒聚日久,津凝血结,逐渐形成积聚证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 , 得寒乃生 , 厥乃成积也”;“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 , 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 , 息而成积 。”寒邪由皮毛而入,经肠胃膜原留著于经脉,导致气血瘀滞,日久成积 。《灵枢·百病始生》又云:“厥气生足悗,悗则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久成积 。”张志聪注云:“悗,闷也 。邪气厥逆于下,则足胫悗而不得疏利矣,悗则生寒 , 寒则血脉凝濇,而寒气上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久而成积矣 。”
内伤
忧怒情志太过或饮食、起居不节可致气机不畅,气滞血凝或损伤肠胃之络而成血瘀,引发积聚之证 。《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 , 若内伤于忧怒 , 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濇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张介宾注云:“此言情志内伤而夹寒成积者也 。寒邪既中于外,忧怒复伤其内,气因寒逆而成积 , 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 。”可见,情志内伤,自身性格因素对积聚证的发生亦较为重要 。《灵枢·百病始生》亦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暴饮暴食、劳伤过度损伤肠胃之络,瘀血与津聚共同导致积聚之证 。
分类
《内经》根据积聚证积块存在的部位特征、病因病机及脉象分为以下数种 。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肥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 , 若复杯 。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 。”马莳注云:“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盖肝素有积,其脉虽急而渐微也 。肝脉微缓 , 则土不胜水,当成水瘕而为痹也,水瘕者水积也 。”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形成之证 , 属积证 。其临床特征多有胁下突出若覆杯,如肌肉肥盛之状 。
伏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张志聪注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 。心主血 , 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 。”《素问·腹中论》亦云:“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 , 环脐而痛,是为何?。?hellip;…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由上可见,《内经》中所载“伏梁”之证有两种,同属积证,但两者的症状、病机又有所不同 。其一即为本证之义,心之积,因心气郁结,血瘀凝滞而成;其二为发病部位以腹部为主的肿块 , 因血瘀化脓,上可呕血,下可便血之证 。心积之伏梁证,其临床特征多有肿块位于心下至脐 , 甚则达脐下 , 大如臂 , 状若桥梁 。
息贲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 。”马莳注云:“肺得滑脉而甚则火盛病积,当为息贲之积,而其气上逆也 。”此证属积证,为肺气郁结,气失宣降,气聚而成积,其临床特征多有右胁下肿块,呼吸气急 , 喘息不止 。
膈中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微急为膈中 , 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马莳注云:“若得急脉而微则木邪侮土 , 其在上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脾气不上通也 。”此证属积证,为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司 , 气滞不通而成积,其临床特征多有胃脘痞塞 , 饮食水谷入胃后复吐出 。
贲豚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肾脉……微急为沉厥,贲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张志聪注云:“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 。虚气反逆,故为贲豚 。”此证属聚证,因肾寒气逆而致 。其临床特征多有逆乱之气常从少腹下直冲心胸咽喉,时有时无,具有移动性 。
血瘕
《素问·阴阳类论》云:“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 , 阴阳并绝,浮为血瘕 , 沉为脓胕 。”二阳即为足阳明胃经,三阴即为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两经 。此证属积证,因阴阳经气阻绝不通 , 气血瘀结而产生 , 其临床特征多有腹中肿块,脉浮 。
石瘕
《灵枢·水胀》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宫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 , 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 皆生于女子 。”此证属积证,由寒气客于子宫口,宫内恶血不泻凝聚而成 , 其临床特征多有腹大若有孕,月经不调或闭经,甚或淋漓不止 。
肠瘤
《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其入深……有所结,气归之 , 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 。”此证属积证,由邪气侵犯于人体,卫气失常蓄积肠内,肠内津液与邪气相搏,久则津凝血结而成 , 其临床特征多为病程长 , 可达数年,腹痛,肿块按之柔软,进而发展可逐渐坚硬,便秘 。
筋瘤
《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入身也深……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 , 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 。”此证属积证,由邪气聚结,气血凝聚不通,发在筋形成赘瘤,其临床特征多有赘瘤凸起,盘曲状若蚯蚓 。
肠覃
《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 , 气不得荣,因有所系 , 癖而内著,恶气乃作,息肉乃生 。”此证属积证,由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血环流不畅,遂生恶气,乃生肿物,其临床特征多有腹部胀满如怀孕,推之可移 , 按之坚硬,月经正常 。
治疗
关于积聚具体的辨证论治 , 《内经》论述较少,但后世医家治疗此证莫不遵从《内经》所载之治疗大法 。积聚早期,邪盛正不虚,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等为治法;积聚后期,患者多虚弱,不经攻伐 , 如癌症晚期患者,多出现恶液质,因此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等为治法 。其具体治疗方法可归纳为祛寒降逆、活血化瘀、消痰导滞等 。值得注意的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大积大聚 , 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说明治疗积聚始终要注意顾护人体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 。
治疗肥气 , 《素问·奇病论》明确提出“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 。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即应以导引、服药等综合方法论治肥气,单从药物方面而言,可选李东垣之肥气丸,主要药物组成为:厚朴、黄连、柴胡、炮干姜、皂角、白茯苓、人参、炙甘草、昆布等 。治疗心积之伏梁证,可选桂枝茯苓丸加减以祛寒行气、活血利水 。治疗息贲,可选张仲景之小陷胸汤加味以宣肺降气、化痰散结 。治疗膈中 , 可选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和胃降逆 。治疗贲豚,可选择桂枝加桂汤以温肾降冲 。治疗血瘕,可选择桃核承气汤加减以活血散结 。治疗石瘕,可选择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祛瘀散结 。治疗肠瘤,可选六磨汤加减以导滞通便,理气化痰 。治疗筋瘤,可选择穿山甲散加减,主要药物组成为:穿山甲、大黄、鳖甲、干漆、川芎、当归尾、芫花等,以行气化瘀,软坚散结 。治疗肠覃,可选择少腹逐瘀汤加减以化瘀软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