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根

野棉花根拼音Yě Mián Huā Gēn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晒干 。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棉花"条 。
生境分部产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等地 。
性状干燥根略呈圆柱状,常扭曲,全长约10~25厘米,直径0.6~2厘米 。商品大多已断折,外表棕色至紫棕色 , 表面粗糙,具纵向凹裂,间或可见支根痕 , 外皮有时脱落,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 。根头部略形膨大,顶端附有残存的叶柄基部,密生白色绵毛 。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色 , 射线色较深,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作放射状排列 。根的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 。气微弱,味苦 。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有毒 。"
②《湖南药物志》:"温,苦,有大毒 。"
功能主治治疟疾,痢疾脚气,肠寄生虫病 , 痈疽肿毒 。
①《滇南本草》:"下气 。杀小儿寸白虫、蛔虫犯胃 。"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痢疾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作丸 。外用:捣敷 。
复方①治疟疾:野棉花根七至九枚,常山八两,黄豆一升 。共煮熟,去药,黄豆晒干研成细粉,酒调为丸、雄黄为衣 。疟前服十粒 。
②治痈疽不溃:野棉花根、叶二至三钱 。水煎服 。
③治脚气?。阂懊藁ǜ乐斫攀?。
④治发痒子:野棉花根三株,水煎服 。
⑤治蜈蚣咬伤:野棉花根捣烂敷 。
⑥治对口疮:野棉花根捣烂敷 。
⑦治虫牙:野棉花根含口内牙痛处 。(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⑧治痞块:野棉花根五钱 。甜酒煮 。取汁内服,取渣外包,连服三剂 。(《贵州民间方药集》)
备注本品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作白头翁使用 。参见"白头翁"条 。
【野棉花根】摘录《中药大辞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