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良方·自序》云:“治病有五难,辨证、治疾、饮药、处方、别药 。”然医者每于临证 , 又最宜忽视“饮药”之法,而致药之功效难收 。
饮药主要包括药物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及煎药所用水质优劣等 。疾病能否治愈 , 决定于医者和药物两个方面 。辨证准确,处方用药合理,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医者一方面,如果药物配合不上,该切的不切,该捣的不捣,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先煎后下的同煎,应热服的冷服,应冷服的热服 , 应食前服的食后服或食后服的食前服,均可影响疗效 。故医家徐灵胎云:“服之不得其法,则非当无功而反有害” 。
纵观古人饮药,仲景著《伤寒论》立113方,其记载服药方法,即有15种之多,煎药、制药方法也有七八种 。伤寒经方历两千多年而不衰 , 与其特殊的饮药方法很有关系 。在临床上,许多老中医善用仲景方而获效,其诀窍也在于其能效仲景之饮药法 。如今一些青年中医初入临床,也用经方,但多疗效难显,于是叹曰:以两千年之方,疗今日之疾,何能取效?余曰:非也,如辨证准确而效不佳者,多是“饮药”不得法也 。
因此,医者在临证时,一定要重视“饮药”之法,给病人交待清楚药物的煎服方法,这样才算尽到医者之责,否则难以取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