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重启数据恢复 重启redis数据会消失么

Redis(四)-日志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每一条慢查询日志都有4个属性组成:可以使用 slowlog len 命令获取慢查询日志的长度,比如:在上例中,当前Redis中有121条慢查询日志 。
Libevent为了迎合通用性造成代码庞大(目前Redis代码还不到libevent的1/3)及牺牲了在特定平台的不少性能 。Redis用libevent中两个文件修改实现了自己的epolleventloop(4) 。
支持定期导出内存的Snapshot 与 记录写操作日志的Append Only File两种模式 。Replication:Master-Slave模式 , Master可连接多个只读Slave , 暂无专门的Geographic Replication支持 。
面试中问到Redis持久化的原理,本篇在做详细解答1、可在redis.conf中配置,会以一段时间内达到指定修改的次数为规则来触发快照操作,快照文件名为dump.rdb 。每当Redis服务重启的时候都会从该文件中把数据加载到内存中 。在60秒内有10000次操作即触发RDB持久化 。
2、RDB 持久化机制 :是对 redis 数据执行周期性的持久化 。这种方式就是将内存中数据以快照的方式写入到二进制文件中,默认的文件名为 dump.rdb 。客户端也可以使用save或者bgsave命令通知redis做一次快照持久化 。
3、AOF(append only file)持久化:以独立日志的方式记录每次写命令,重启时再重新执行AOF文件中的命令达到恢复数据的目的 。AOF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数据持久化的实时性,目前已经是Redis持久化的主流方式 。
4、redis提供两种方式进行持久化,一种是RDB持久化(原理是将Reids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定时dump到磁盘上的RDB持久化) , 另外一种是AOF(append only file)持久化(原理是将Reids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 。
5、在redis的配置里有着这样的一段配置:save 900 1save 300 10save 60 10000很关键的一段配置,这时RDB持久化的核心 。
6、file(aof)里面(这称为“全持久化模式”) 。
redis丢失键值的几种情况1、Redis中的Map被误删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删除Map的情况 , 例如在操作时误执行了DEL命令或者使用了错误的键名 。
2、答案是:定期删除+惰性删除 所谓定期删除,指的是redis默认是每隔100ms就随机抽取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检查其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就删除 。
【redis重启数据恢复 重启redis数据会消失么】3、配置问题 。在你redis的配置中加上redistemplate的序列化操作,重启服务,就可以看到控制台上能正确获取到值了 。
4、最大缓存配置在redis中,允许用户设置的最大使用内存大小是 512G 。在 redis 中,允许用户设置最大使用内存大小 server.maxmemory,在内存限定的情况下是很有用的 。
java服务redis重启后需要重启吗使用以下命令将需要重启的服务器从集群中移除:Copy coderedis-cluster remove-node 服务器 IP:端口 其中 服务器 IP 是需要移除集群的服务器 IP 地址 , 端口 是该服务器的 Redis 端口号 。
先获取发布项目的服务器的主机名:#hostname 。
redis使用集群部署,如果遇到断电或者服务器重启,当再次启动的时候,有时候会启动不了 。需要使用trib的fix命令进行修复 。如果修复还是不行的话,可以清除节点数据再重新建集群,前提要备份之后操作 。
redis是用来干什么的Redis是由意大利人Salvatore Sanfilippo(网名:antirez)开发的一款内存高速缓存数据库 。
消息队列、分布式锁 。消息队列:Redis可以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消息队列使用,实现异步处理和解耦 。分布式锁:Redis可以作为一种分布式锁的存储层 , 通过缓存锁信息和锁状态,实现分布式锁和并发控制 。
Redis是一种开源的内存数据存储系统,用于缓存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减轻数据库的负载 。Redis还可用于发布订阅系统,支持多个客户端通过订阅频道来接收实时的消息,从而实现聊天应用、新闻推送等 。
redis叫做远程字典服务 , 是一个key-value存储系统 。和Memcached类似,它支持存储的value类型相对更多 , 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链表)、set(集合)和zset(有序集合) 。
redis是一个单线程的NoSQL数据库,主要用来做数据缓存 , 一般大型网站的应用和数据库之间的那一层就是Redis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