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股|44只*ST股遭退市风险预警,A股吐故纳新速度加快

科股|44只*ST股遭退市风险预警,A股吐故纳新速度加快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作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二年 , 或将迎来大规模退市潮 。继*ST新亿成年内首家退市公司后 , *ST长动、*ST艾格等公司也提前锁定退市 。据Wind数据显示 , 目前A股有44只*ST股存在退市风险 。随着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 , A股一众风险公司陆续进入退市倒计时 。
4月9日 ,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表重磅讲话 , 强调要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 , 坚决出清空壳、僵尸企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 随着A股从严执行强制退市制度 , 加快上市公司新陈代谢速度 , 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逐步完善 , 今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或再创新高 。
退市量创新高 , 这些个股遭风险预警在退市新规落地实施一年后 , A股或将迎来上市公司退市潮 。据不完全统计 , 自1999年起A股共有108家上市公司退市(吸收合并除外) , 近三年退市公司数量占总量的38.9% 。其中 , 2021年共有17家上市公司退市 , 退市数量创A股新高 。
钛媒体App发现 , 2022年刚过去1/4 , 多只退市股已悄然锁定 。根据Wind数据显示 , A股目前有44只*ST股存在退市风险 。
科股|44只*ST股遭退市风险预警,A股吐故纳新速度加快
文章图片

44只有退市风险的*ST股 数据来源:Wind
2022年首只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股——*ST新亿 。3月22日 , 上交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 。意味着 , *ST新亿成为年内首只退市股 。据悉 , 该公司于2018年和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 , 经追溯调整后连续三年营收低于1000万 。证监会认定公司规避退市 , 性质恶劣 ,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
2022年首只面值退市股——*ST艾格 。3月31日 , *ST艾格公告称 , 已收到深交所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告知书 。据悉3月4日-3月31日期间 , 该公司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 , 触及交易类退市情形 。自4月1日起 , *ST艾格已停牌 。
2022年首只财务类强制退市股——*ST长动 。3月24日 , *ST长动公告称 , 去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4.54亿元 , 年营收237.12万元 , 触及多项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 , 股票将可能被终止上市 。
与其它退市股不同的是 , *ST艾格没有退市整理期 。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 , 上市公司股票被本所强制退市后 , 进入退市整理期 , 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而终止上市的除外 。
根据今年沪市主板公司发布的业绩快报 , 已有8家公司基本锁定财务类强制退市清单 , 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
3月30日晚间 , *ST拉夏披露2021年年报 。数据显示 , *ST拉夏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30亿元 , 同比下降76.36% , 年亏损8.21亿元;其2021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 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 公司股票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另据钛媒体统计 , 拉夏贝尔自2018年起已连续4年亏损 。当晚 , *ST拉夏收到上交所《关于拟终止*ST 拉夏股票上市的通知》 。目前 , *ST拉夏A股股票已于3月31日起停牌 。
随着2021年年报的陆续披露 , 众多有退市风险的ST股将迎来生死大考 。
退市新规落地一年 , 上市公司突击保壳2021年1月4日 , “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正式落地 。新规对4类退市指标进行修订 , 旨在加速出清“壳公司”和“僵尸企业” 。根据退市新规 , 强制退市主要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四大类 。

1、交易类强制退市的主要指标为: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 。
2、财务类强制退市的主要指标为:最近一年年报净利润为负 , 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
3、规范类强制退市的主要指标为:财报有重大差错、虚假陈述 , 被证监会要求改正但超期2个月没改的;未按规定时间要求披露半年报、年报 , 超期2个月还没补的;过半董事无法保证半年报、年报的真实、准确、完整的 , 2个月还没改正 。
4、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的主要指标为: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 , 严重影响上市地位的;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 , 情节恶劣的 。
为了给一些经营困难的公司“起死回生”的机会 , 退市新规增加了营收与净利润的组合指标 。不料 , 却给了个别公司“钻空子”的机会 。随着新规的落地实施 , 不少上市公司开始突击“保壳” , 而“保壳”的方向从净利润管理转向营收管理 。
以*ST绿景为例 ,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 , 该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连续签订多项大额订单 , 总金额约1.8亿元 。而据财报显示 , *ST绿景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1.09亿元 , 同比增长797.03% , 利润却同比下降近30% , 营收增长与利润变动发生严重背离 。
诸如此类 , 通过签订大额订单来迅速扩大营收的公司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 , 去年有10余家*ST公司披露了年内签订大额订单的情况 。一位资深会计从业人士指出 , 短期内突击增加的营业收入 , 其真实性如何 , 是否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 有待考量 。
除此之外 , 一些公司试图通过资产重组、合并报表的方式扩大营收规模 , 以此规避退市 。A股市场也由此诞生了一批“0元购资产”的奇葩买卖 。
今年诞生的首只退市股*ST新亿就曾经顶风作案 。据悉 , 2021年10月23日 , *ST新亿0元受让子公司亿翔源41%股权一事引发上交所下发问询函 , 要求公司说明取得亿翔源股权付出对价是否显失公允 , 产生的营业收入是否符合营业收入扣除相关标准 。
此外 , 还有的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保壳” 。据不完全统计 , 去年共有20余家*ST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整合资源、开展新业务等方式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A股加速优胜劣汰 , 常态化退市机制渐成一个健全稳定的资本市场 , 一定是需要有优胜劣汰的 。A股市场退市制度尽管有20多年历史 , 但由于以往退市制度并不健全 , 导致上市公司退市率远低于成熟市场 。大量“应退未退”的僵尸企业 , 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 不仅占用了宝贵资源 , 也影响了A股健康稳定的发展 。
劣质企业不能及时出清 , 是阻挠长期资金入市的因素之一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 , 制约长期资金入市的根源是投资者对未来“预期转弱” , 这与一系列体制痼疾相关 , 包括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最根本的“优胜劣汰”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众多未退市的垃圾公司占用过多上市资源且青睐于配股增发 , 不断拉低整体ROE水平 , 不利于股指的健康走势 。而长期来看 , 指数走势与上市公司整体ROE表现紧密相关 。A股市场的单向扩容拉低了市场指数整体ROE向上空间 , 也加剧了投资者的“预期转弱” 。
在这种情况下 , 退市必须要形成常态化机制 。钛媒体App了解到 , 目前监管机构已着手对几类突击增收的规避退市手段 , 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 。例如 , 引入营业收入扣除指标 , 在收入扣除中特别强调审计机构的核查责任 , 重点关注突击交易的真实性 , 严查不当会计处理做大收入 , 审慎判断非经常性损益认定的准确性等等 。此外 , 监管机构多次约谈高风险公司和审计机构 , 重点要求审计机构做好营收扣除事项的核查 。
4月9日 ,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 ,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 , 对于主业萎缩、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企业 , 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 , 坚决出清 。
“作为中国4800多万户企业中的优秀代表 , 上市公司理当做好表率 ,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易会满指出 , 资本市场既有大而优的行业“巨头” , 也有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冠军 , 无论哪种类型 , 都要聚焦主业 。要坚持扶优限劣的监管导向 , 对于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头部企业 , 进一步支持其做优做强 ,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于片面追求多元发展的 , 严格监管其并购重组和融资行为 。
业内专家表示 , 退市新规实施以来 , 机制不断完善 , “应退尽退”已成市场共识 。随着全面注册制渐行渐近 , 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 , 将加快A股新陈代谢 , 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
【科股|44只*ST股遭退市风险预警,A股吐故纳新速度加快】(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 作者 | 马琼 , 编辑 | 孙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