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好句 如何讲好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散文好段赏析

林清玄散文精选好句赏析
《百合花开》欣赏一朵小小的野百合,演绎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是台湾省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一个小小的“灵魂”,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如此执着,如此顽强 。真的不是杂草 。幽深的山谷,千尺的绝壁,预示着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杀死它作为一朵开了——朵花的百合的本性,虽然它刚出生的时候就和其他杂草一样 。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里悄然萌发:我要开花,我要用花来作证 。正因如此,它“艰难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挺挺地挺胸”3354顽强地与自然环境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实现美好愿望的第一步,那么杂草的嘲笑和蜂蝶的蔑视才是野百合面临的更为严酷的考验 。野百合执着,野百合更聪明 。面对野草的嘲笑和蜜蜂蝴蝶的不屑与劝说,野百合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怎么看我,我都会开花!”不引人注目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我行我素,终于结出了“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精神的洁白,婀娜的风韵,成了绝壁上最美的颜色 。”这朵花是信仰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 。野百合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因为这份美好来之不易,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记住第一朵百合的教导:“默默的全心全意的绽放,用花朵证明自己的存在 。”本文通过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智慧和聪明的野百合形象 。百合谷其实是世界上一个充满苦难的大社会的缩影 。野百合的遭遇具有典型的人生奋斗意义:实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花来证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本土作家林清玄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和独特的禅宗文化成为台湾地区最多产、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 。他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警告他说,写作应该“有趣,你应该多写,并与他人分享;少写一点苦,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就好了 。因为生活已经够苦了,来看你文章的人应该从你的作品中得到安慰、启发和提升” 。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苦涩结合起来,用趣味表达苦涩,使人“得到安慰、启发和提升” 。他认为,人的财富是人心中某些高尚物质的展示 。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目中的“有钱人”形象 。林清玄是在试图用文学语言表达一些打开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为了走上智慧之路应该放弃和实践的人生哲学 。在林清玄看来,生活的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和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 。第三个层次是灵性和精神美,这是美的最高层次 。他认为“虔诚就是完美”,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虔诚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精神和心灵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表现了林清玄对做人最高境界的追求:用纯真的心看世界,用快乐的心生活,用平常心创造感情,用柔软的心扫除障碍 。“志存高远,志存坚定,心存缜密,灵存温柔”的人生道理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林清玄散文欣赏《桃花心木》 3360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清而不玄”,富有哲理,深受我们的喜爱,也深受提议者的重视 。
他的散文清新明快,意味深长,总是用淡淡的语气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他对社会、人生、世界的感悟和理解 。台湾省内有人评价说,林清玄的散文绝对是感性的,充满韵味的,乡土的 。这句话表达了林清玄散文的风格 。选择下面两篇文章供你阅读 。【原美阅读】《桃花心木》在农村老家门前,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别人种红木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殊的树,外形美观,挺拔 。以前的家林场种了很多树 。林场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到好几尺了,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长到膝盖的树苗时,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桃花心木种植园主是一个高个子男人 。当他弯腰种树时,他感觉就像在插秧 。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后,他总是每隔几天来浇一次水 。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天 。水量不一定,有时候水多,有时候水少 。当我住在乡下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幼苗的小路散步 。木苗种植者偶尔会来家里喝茶 。他有时候上午来,有时候下午来,时间不确定 。我越来越觉得奇怪 。奇怪的是,红木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枯萎,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棵树苗来补种 。起初,我以为他太懒了,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树浇一次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多少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觉得他太忙了,什么事都不规律 。但是一个忙碌的人怎么能表现得如此悠闲呢?我忍不住问他,几点了?你多久浇一次水?红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每天浇水,红木就不会那么容易枯萎了吧?植树者笑着说:“种树不是种蔬菜或水稻 。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能收获 。因此,树木本身必须学会在土地中寻找水 。我浇水的时候只模仿雨 。什么时候下雨还不确定 。接下来几天?上午还是下午?一次多少钱?如果不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汲取水分成长,树苗自然会枯萎 。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老树也不是问题 。”植树者认真地说:“如果我每天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产生依赖之心,树根会浮在表面,无法深入地下 。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将会枯萎得更厉害 。还好,能活下来的树苗,遇到风暴的时候,刮风的时候也倒下了 。”植树者说的话让我很感动,认为不仅是树,还有人 。
,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 。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 。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美文品评]这篇文章颇给人一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感觉,也是以种树之法,寓为人处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这种特殊的树的生长过程设寓,生动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 。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 。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告诉人们,自主精神才是一个人的立身立世之本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文章层层深入,层层设疑,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意味深长,奈人寻味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 。语言自然亲切朴实 。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好句 如何讲好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散文好段赏析

文章插图
林清玄的散文里有一篇是讲弓和箭的类似泰戈尔的全文是怎样的,有谁知道?《林清玄散文精选》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已经步入中年,对于林清玄这个名字都并不陌生 。这个台湾作家的智慧确实渗透了他的每一篇散文,感染了每一颗灯前捧读的心 。正是林清玄,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定义人生 。在他散文中还散发着淡淡的禅学思想,很值得我们静下心去赏读,去思考 。就让我们走进林清玄那与众不同的世界中,去感受那一份并非遥不可及的生活智慧,去活出专属自己的人生吧 。–写在前面1、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2、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 。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 。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 。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 。每次,我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这时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如风一样地流过,几乎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 。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 。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地存在 。3、“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禅者的最重要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是来自执着,其实执着像是写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实相,能看到这一层,放下就没有什么难了 。4、爱别离虽然无常,却也使我们体会到自然之心,知道无常有它的美丽,想一想,这世界上的人为什么大部分都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呢?因为真花会萎落,令人感到亲切 。在生死轮转的海岸,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这是人最大的困局,然而生命就是时间,两者都不能逆转,与其跌跤而怨恨石头,还不如从今天走路就看脚下,与其被昨日无可换回的爱别离所折磨,还不如回到现在 。5、因缘的散灭不一定会令人落泪,但对于因缘的不舍、执着、贪爱,却必然会使人泪下如海 。无常是时空的必然进程,它迫使我们失去年轻的、珍贵的、戴着光环的岁月,那是可感叹遗憾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 。可是,如果无常是因为人的疏忽而留下惨痛的教训,则是可痛恨和厌憎的 。6、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扮演了种种不同的角色,演出种种虚假的剧本,最后又哭着离开这世界 。每天我走完了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觉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7、下雨天的时候,我常这样祈愿:但愿世间的泪,不会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样滂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会落得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 。但愿人人都能有阳光的伞来抵挡生命的风雨 。但愿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为明净的人 。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 。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8、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 。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9、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福,白头偕老 。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 。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时先跨左脚或右脚就可以使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 。我相信除了人,这世界还有无数的众生与我们共同生活,但我不相信烧香拜拜就可以事事平安,年年如意 。我相信人与人间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 。我相信轮回、因果、业报能使一个人提升或堕落,但我不相信借助于一个陌生人的算命和改运,就能提升我们,或堕落我们 。10、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都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大小均只能盈握,白玉苦瓜美在玉质,温润含蓄;翠玉白菜美在巧思,灵在细致 。“世界上有这么多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 。”以撒·辛格如是说道 。11、柠檬花盛开时节,我走过柠檬园,花的浓郁的芬芳总是熏得我迷离 。一切花中,柠檬花是最香甜的,有稠稠的蜜意;但是一切果里,柠檬果又是最酸涩的,其酸胜醋 。这种迷离之感,使我忍不住会附身细细地端详柠檬花,看着一花五叶的纯白中,生起嫩嫩的黄,有的还描着细细的紫色滚边,让花的香甜流入我的胸腹 。12、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昙花的美教我如何说呢?是无花堪比伦的,她吐出了美丽的网,绊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一秒也不舍得移开 。她的香,如果用别的香来比拟,对昙花都是一种侮辱,二十坪大的花园,全被充溢,香还密密地流出 。13、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水不停地流逝,却没有真正地消失;月圆了又缺,却一点也没有消长 。从变化的观点来看,天地每一眨眼都在变;自不变的观点看来,万物与我都是无限的 。在变与不变之间,有情就有伤感,有情就有失落,有情就有悲怀,这些都是由变化所生 。但是,眼睛如果大到如月如天,伤感、失落、悲怀,不就是海边的贝壳吗?贝壳已死,却留下了形状、颜色与美丽 。这有些像禅师所说的:“心热如火,眼冷似灰”,对人生的一切,我的心永远热情、贴近、注视、感受,但是要化为文字,似乎有一双冷静观照的眼睛,后退、飞远、平淡地回来看这一切 。14、我们在现实的人生里,凝视、倾听、沉思,这使我们看、听、停,再前进,游行在一个浮面的层次 。往往在我们闭上眼睛,形色隐没时,才看见了 。当言词沉寂,在辞穷句冥时,才听见了 。当我们把思想倾空,不思不念时,才清晰了 。有情在无情中,分离在相遇之时,不凡在平凡之内,呀!哪一条河流不是在重山阻隔中找到出路呢?如果理想之情是河流,它就会自由的在山谷中寻路;如果心与心相呼应,就会像挂在树梢的剑,被有缘的人找到 。人生,复杂而繁琐 。创作是简单而伟大的事 。从创作看人生,不要陷入河流,要常想想河边的风景 。从人生看创作,不要捉住天空,要真正地变成天空 。15、创作者不必夸耀,也不必妄自菲薄,画家把色彩留给大地,音乐家把声音留给大地,作家把文字留给大地……因为大地不欺,地无私载,我们才可以真诚的吐露,才值得用一生的力量去完成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必然有一些东西可以超越局限,穿透生死,就像点燃黑夜的天上星月,那些超越与穿透虽然来自个人的情感,但是如果不予大地相呼应,不与季节的转移相和谐,不与日升月沉相契入,就像那玫瑰剪枝,在动剪的刹那,玫瑰已经死亡 。16、美好的创作不是玫瑰剪枝,而是走入田园去看那些盛开的玫瑰,若能瞥见玫瑰的精魂,玫瑰在心里就永远不谢,永远留香 。若在某一个春日,形之笔墨,玫瑰就超越了局限,穿透了生死!洗砚池边的梅花,正是大地的梅花 。清淡的墨痕,正是梅花留在大地的精魂!我们不宁静,是由于我们不完整的缘故 。我们不完整,是因为我们孤困了自己 。如果打开了与大地的一点灵犀,我们就走出孤困,我们就完整了,我们也宁静了,至少,在创作的时刻 。17、我特别喜欢蝴蝶、夜蛾、蜻蜓和豆娘,它们看来那么潇洒自由,有着薄透美丽的双翼 。但是我不忍心杀死它们,只有在草坡和树林寻找刚死去的,有各种眼里色泽的蝶翼和透明的蜻蜓翅翼,小心翼翼的夹贴在自己做的厚纸薄里 。有一段时间,发现美浓的黄蝶翠谷,总是聚集万千蝴蝶,每次去都可以捡到美丽的蝶翼 。记忆是不可靠的,遗忘也可能是美好的 。文学家与科学家不同,文学家不去寻找增加记忆的魔药,而让记忆自然留下,记在文字上,或刻在心版上,随时准备着偶然的相遇 。与十年前的美相会了,就有两次的美,与二十年前的善相会了,就有加倍的善 。第一次与美相逢,我还是少不经事的少年,美便会与我会面,点头,微笑,错身,如翼飞入花丛,逸失于天空 。多年以后,我们已识得门外的青草,品过甜美沁人的气息,听过深深叹息的声音,走过黑暗中长路点燃的灯光,这时又与美相会,心里的火被点燃 。更多散文精选参考资料:散文精选:http://www.huibb.com
阅读林清玄散文集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开始关注林清玄的作品,是从《有风格的小偷》一文开始,一篇文稿间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赞赏,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道,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善良的灵魂 。确实,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着显微镜去找一个劣迹斑斑的人身上的优点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 。恬淡自然,字间总不自觉透出禅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 。读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无数的低谷,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不是说不允许哭泣,你可以蹲下来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请不要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 。”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 。大学,就这么过了三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 。他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面对误解,请选择沉默;面对挫折,请选择沉默;面对辱骂,请选择沉默 。有时候,解释是多余的,那时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他说:“‘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这个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为一个渺小的人,只有维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这五浊的世间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还是那个淡水河口,但是周围的风景已经变了,不是以前那个美得单纯的河口,“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条河的败坏,更感觉到那水月镜花是虚幻不实的” 。然而,心若仍然是纯粹的,纯净如琉璃,这个世界的浑浊便不会将我们侵蚀,给自己的心留一片净土吧,哪怕你已经看过太多的黑暗!那一切的水月河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是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默声的温柔——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 。——题记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 。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 。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 。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 。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 。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 。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 。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 。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 。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 。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 。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 。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这也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 。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 。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 。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 。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 。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 。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 。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最早读过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 。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 。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 。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 。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 。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 。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林清玄读后感在未读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师的缘故买了一本林清玄写的书,好似乎《茶,非常道》 。封面竹绿色与白字结合,颇有清雅之风 。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是我后来在买来后才发现的——有关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 。对此我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憎恶 。而此次高中老师又叫我读,我只好去网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欢的 。由此我读了几篇,如《浴着光辉的母亲》等等 。起初我是带着一点无奈和走马观花般的“过眼儿”,不过读完《浴着光辉的母亲》后,略略有些改观 。首先,因为他有敏锐的“眼睛”,见极细微之处;其二是,他的文笔洒脱,非常朴素,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说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丝丝缕缕光辉 。《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 。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 。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 。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 。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 。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 。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 。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必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是为了我们 。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疑惑 。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带着另一种复杂的心情,读了另几篇 。这几篇也是讲父母与子的,《与父亲的夜谈》《分到最宝贵的妈妈》《海上的消息》等等 。也不细说,就粗浅的谈谈感受,就《与父亲的夜谈》 。作者与父亲谈了短短几小时,就了解了父亲的过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时光,让作者现在也是如此珍重 。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未曾与父亲谈话超过半小时,比之作者从前的一小时还要短 。平日,我的父亲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因为他常常对我冷眼讽刺,而对别人却热心过头 。对于他好的一面,我确实太不了解,可能时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说话,也不好说话吧 。虽然如此,我从小对我爸爸还是比较敬佩的 。如今面对作者的经历和劝勉,感触良多,惭愧罢,惭愧罢,实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觉得生活本是一本书,而林清玄的书画上了他的记忆,感受,还有记号 。在他用手写下之后,又成了我们的,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的星,我们的书的新一页仍是我们自己开启 。等待花开———读林清玄散文集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 。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 。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眸子,他洞察体恤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同时也深含着爱和阳光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己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许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也会随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 。‘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 。‘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 。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 。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 。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 。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 。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 。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 。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 。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 。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 。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 。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好句 如何讲好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散文好段赏析】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好句 如何讲好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散文好段赏析

文章插图
林清玄散文赏析浴着光辉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 。”——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不孝的孩子在机场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诉我要搬去大陆定居了 。“为什么呢?”秤说,他在台湾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都很好的,自从他找到大陆的儿子之后,就变得非常不孝 。“为什么呢?”“因为,担心大陆的儿子也来抢我的遗产嘛!其实我还没有死,哪里有遗产呢!”看到老先生蹒跚上飞机,我想到,难道我们长大成人,还只想到向父母要什么,没想到能给老人家什么吗?再想到大陆的儿子是台湾儿女的大哥,就是父亲的财产分一份给他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呢!那为自己儿女不孝而哀叹的老人告诉我:“有时候想想,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 。”然后他苦笑着说:“我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他避居大陆,只是希望避免台湾的子女每次看他就生起一次怨恨 。唉!我多么希望这世间的子女都能体贴父母的心呀!——————一鸣扫描,雪儿校对浴着光辉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 。”——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与父亲的夜谈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 。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分到最宝贵的妈妈一位朋友从国外赶回来参加父亲的丧礼,因为他来得太迟,家产已经被兄弟分光了 。朋友对我说:“在我还没有回家以前,我的兄弟把家产都分光了,他们什么也没有留给我,分给我的只是我们惟一的妈妈 。”朋友说着说着,就在黑暗的房子里哭泣起来,朋友在国外事业有成,所以他不是为财产哭泣,而是为兄弟的情义伤心 。我安慰朋友说:“你能分到惟一的妈妈是最大的福报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愿意舍弃所有的财富,只换回自己的妈妈都不可得呀!”朋友听了,欢喜地笑了 。我说:“要是你的兄弟连惟一的妈妈也不留给你,你才是真的惨呢!”小猴子种豆子在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一个猎人到森林中打猎,所有的动物听见猎人的脚步声都四散奔逃,那一群猴子也跟着其他动物往森林的内部逃去 。只有一只小猴子躲在树上,没有逃走 。它在树丛中看着猎人,感觉到那个猎人多么高贵,身上没有会长虱子的毛,还穿着虎豹的皮袍,手里拿着弓箭,多么的英俊威武!而且所有的动物看到他都立刻逃走,多么的勇猛伟大!“唉呀!人是多么高贵呀!我不要再作猴子了,我要学作人 。”于是,小猴子慢慢的从森林里移出来,住在森林的边缘,这时它感觉人是多么幸福,住在有灯的房屋,而猴子只能住在黑暗的森林;人站着是多么高贵,猴子却只能蹲着走;小猴子一定要学会作人的决心 。它每天都跑到森林外面观察人的动作和生活 。它看到人走路,就学着人的样子走路 。看到人耕田,就学着耕田的样子 。看到人笑,它也咧开嘴笑 。这只小猴子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猴子,一天不看到人,就觉得很寂寞,只要看到人,就高兴的走到人的旁边,摹仿人的动作 。森林边缘的人们看到这小猴子很可爱,都很喜欢它,每天带东西来喂它,看到它学作人,也很高兴的讨论着:“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已经不像人了,你看看,这小猴子竟有作人的心,真是难得!”他们用手抚摸小猴子的头说:“你愈来愈像人了 。”和小猴子坐在一起谈天 。牵小猴子的手跳舞 。远远看去,小猴子真像一个人 。小猴子也觉得自己除了不会说话,和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有一天,农人到田里种豆子,小猴子也学人抓一把豆子要种在田里,可是它不小心掉了一颗豆子,就把手里的一把豆子丢了,去找那颗掉了的豆子,它没有找到丢掉的豆子,可是回来的时候,发现别的豆子也被鸟雀吃光了 。农人看了都哈哈大笑的说:“到底,猴子还是猴子 。”小猴子听了很伤心,才悟到自己是一只猴子,于是跑回森林找它的同伴,可是它的动作太像人,同伴已经完全不认识它了 。鸳鸯香炉一对瓷器做成的鸳鸯,一只朝东,一只向西,小巧灵动,仿佛刚刚在天涯的一角交会,各自轻轻拍着羽翼,错着身,从水面无声划过 。这一对鸳鸯关在南京东路一家宝石店中金光闪烁的橱窗一角,它鲜艳的色彩比珊瑚宝石翡翠还要灿亮,但是由于它的游姿那样平和安静,竟仿若它和人间全然无涉,一直要往远方无止尽的游去 。再往内望去,宝石店里供着一个小小的神案,上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晨香还未烧尽,烟香镣绕,我站在橱窗前不禁痴了,好像鸳鸯带领我,顺着烟香的纹路游到我童年的梦境里去 。记得我还未识字以前,祖厅神案上就摆了一对鸳鸯,是瓷器做成的檀香炉,终年氤氲着一楼香烟,在厅堂里绕来绕去,檀香的气味仿佛可以勾起人沉深平和的心胸世界,即使是一个小小孩儿也被吸引得意兴飘飞 。我常和兄弟们在厅堂中嬉戏,每当我跑过香炉前,闻到檀香之气,总会不自觉地出了神,呆呆看那一缕轻淡但不绝的香烟 。尤其是冬天,一缕直直飘上的烟,不仅是香,甚至也是温暖的象征 。有时候一家人不说什么,夜里围坐在香炉前面,情感好像交融在炉中,并且烧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了 。它比神案上插香的炉子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一种无名的温暖 。最喜欢夏日夜晚,我们围坐听老祖父说故事,祖父总是先慢条斯理地燃了那个鸳鸯香炉,然后坐在他的藤摇椅中,说起那些还流动血泪声香的感人故事 。我们依在祖父膝前张开好奇的眼眸,倾听祖先依旧动人的足音响动,愈到星空夜静,香炉的烟就直直升到屋梁,绕着屋梁飘到庭前来,一丝一丝,萤火虫都被吸引来,香烟就像点着萤火虫尾部的光亮,一盏盏微弱的灯火四散飞升,点亮了满天的向往 。有时候是秋色萧瑟,空气中有一种透明的凉,秋叶正红,鸳鸯香炉的烟柔软得似蛇一样升起,烟用小小的手推开寒凉的秋夜,推出一扇温暖的天空 。从潇湘的后院看去,几乎能看见那一对鸳鸯依偎着的身影 。那一对鸳鸯香炉的造型十分奇妙,雌雄的腹部连在一起,雄的稍前,雌的在后 。雌鸳鸯是铁灰一样的褐色,翅膀是绀青色,腹部是白底有褐色的浓斑,像褐色的碎花开在严冬的冰雪之上,它圆形的小头颅微缩着,斜依在雄鸳鸯的肩膀上 。雄鸳鸯和雌鸳鸯完全不同,它的头高高仰起,头上有冠,冠上是赤铜色的长毛,两边彩色斑谰的翅翼高高翘起,像一个两面夹着盾牌的武士 。它的背部更是美丽,红的、绿的、黄的、白的、紫的全开在一处,仿佛春天里怒放的花园,它的红嘴是龙吐珠,黑眼是一朵黑色的玫瑰,腹部微芒的白点是满天星 。那一对相偎相依的鸳鸯,一起栖息在一片晶莹翠绿的大荷叶上 。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背部各有一个小小的圆洞,当檀香的烟从它们背部冒出的时候,外表上看像是各自焚烧,事实上腹与腹间互相感应 。我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在雄鸳鸯身上烧了檀香,然后把雄鸳鸯的背部盖起来,烟与香气就会从雌鸳鸯的背部升起;如果在雌鸳鸯的身上烧檀香,盖住背部,香烟则从雄鸳鸯的背上升起来;如果把两边都盖住,它们就像约好的一样,一瞬间,檀香就在腹中灭熄了 。倘若两边都不盖,只要点着一只,烟就会均匀的冒出,它们各生一缕烟,升到中途慢慢氤氲在一起,到屋顶时已经分不开了,交缠的烟在风中弯弯曲曲,如同合唱着一首有节奏的歌 。鸳鸯香炉的记忆,是我童年的最初,经过时间的洗涤愈久,形象愈是晶明,它几乎可以说是我对情感和艺术向往的最初 。鸳鸯香炉不知道出于哪一位匠人之手,后来被祖父购得,它的颜色造型之美让我明白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之美;虽是一个平凡的物件,却有一颗生动灵巧的匠人心灵在其中游动,使香炉经过百年都还是活的一般 。民间艺术之美总是平凡中见真性,在平和的贞静里历百年还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关于情感的向往,我曾问过祖父,为什么鸳鸯香炉要腹部相连?祖父说:鸳鸯没有单只的 。鸳鸯是中国人对夫妻的形容 。夫妻就像这对香炉,表面各自独立,腹中却有一点心意相通,这种相通,在点了火的时候最容易看出来 。我家的鸳鸯香炉每日都有几次火焚的经验,每经一次燃烧,那一对鸳鸯就好像靠得更紧 。我想,如果香炉在天际如烽火,火的悲壮也不足以使它们殉情,因为它们的精神和象征立于无限的视野,永远不会畏怯,在火炼中,也永不消逝 。比翼鸟飞久了,总会往不同的方向飞,连理校老了,也只好在枝桠上无聊的对答 。鸳鸯香炉不同,因为有火,它们不老 。稍稍长大后,我识字了,识字以后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飞奔,常常从一个字一个词句中飞腾出来,去找新的意义 。“鸳鸯香炉”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飞奔,觉得用“鸳鸯”比喻夫妻真是再恰当不过,“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无处诉的时刻 。“央”是求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的“和铃央央”的和声,是有求有报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的时刻,有许多互相依赖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怜惜求爱的时刻 。夫妻生活是一个有颜色、有生息、有动静的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夫妻的世界几乎没有无怨无尤幸福无边的例子,因此,要在“怨”与“央”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鸳鸯 。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一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柔,“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经拥抱过、热爱过、深情过,为什么有许多到最后分飞东西,或者郁郁而终呢?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香炉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声名,千万种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缕烟 。把鸳鸯从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诠释,就像鸳鸯香炉虽然沉重,它的烟却总是往上飞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吧!至于“香炉”,我感觉所有的夫妻最后都要迈人“共守一炉香”的境界,久了就不只是爱,而是亲情 。任何婚姻的最后,热情总会消褪,就像宗教的热诚最后会平淡到只剩下虔敬;最后的象征是“一炉香”,在空阔平朗的生活中缓缓燃烧,那升起的烟,我们逼近时可以体贴地感觉,我们站远了,还有温暖 。我曾在万华的小巷中看过一对看守寺庙的老夫妇,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在晨昏时上一炷香,以及打扫那一间被岁月剥蚀的小端 。我去的时候,他们总是无言,轻轻的动作,任阳光一寸一寸移到神案之前,等到他们工作完后,总是相携着手,慢慢左拐右弯地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我曾在信义路附近的巷子口,看过一对捡拾破烂的中年夫妻,丈夫吃力地踩着一辆三轮板车,口中还叫着收破烂特有的语言,妻子经过每家门口,把人们弃置的空罐酒瓶、残旧书报一一丢到板车上,到巷口时,妻子跳到板车后座,熟练安稳的坐着,露出做完工作欣慰的微笑,丈夫也突然吹起口哨来了 。我曾在通化街的小面摊上,仔细地观察一对卖牛肉面的少年夫妻;文夫总是自信地在热气腾腾的锅边下面条,妻子则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清洁桌椅,一边还要蹲下腰来洗涤油污的碗碟 。在卖面的空档,他们急急地共吃一碗面,妻子一径地把肉夹给丈夫,他们那样自若,那样无畏地生活着 。我也曾在南澳乡的山中,看到一对刚做完香菇烘焙工作的山地夫妻,依偎的共坐在一块大石上,谈着今年的耕耘与收成,谈着生活里最细微的事,一任顽皮的孩童丢石头把他们身后的鸟雀惊飞而浑然不觉 。我更曾在嘉义县内一个大户人家的后院里,看到一位须发俱白的老先生,爬到一棵莲雾树上摘莲雾,他年迈的妻子围着布兜站在莲雾树下接莲雾,他们的笑声那样年少,连围墙外都听得清明 。他们不能说明什么,他们说明的是一炉燃烧了很久的香还会有它的温暖,那香炉的烟虽弱,却有力量,它顺着岁月之流可以飘进任何一扇敞开的门窗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景象,总是站得远远的仔细听,香炉的烟声传来,其中好像有瀑布奔流的响声,越过高山,流过大河,在我的胸腹间奔湍 。如果没有这些生活平凡的动作,恐怕也难以印证情爱可以长久吧!童年的鸳鸯香炉,经过几次家族的搬迁,已经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或者在另一个少年家里的神案上,再要找到一个同样的香炉恐怕永得可得,但是它的造形、色泽,以及在荷叶上栖息的姿势,却为时日久还是鲜锐无比 。每当在情感挫折生活困顿之际,我总是循着时间的河流回到岁月深处去找那一盏鸳鸯香炉,它是情爱最美丽的一个鲜红落款,情爱画成一张重重叠叠交缠不清的水墨画,水墨最深的山中洒下一条清明的瀑布,瀑布流到无止尽地方是香炉美丽明晰的章子 。鸳鸯香炉好像暗夜中的一盏灯,使我童年对情感的认知乍见光明,在人世的幽晦中带来前进的力量,使我即使只在南京东路宝石店橱窗中,看到一对普通的鸳鸯瓷器都要怅然良久 。就像坐在一个黑忽忽的房子里,第一盏点着的灯最明亮,最能感受明与暗的分野,后来即使有再多的灯,总不如第一盏那样,让我们长记不熄;坐在长廊尽处,纵使太阳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尽了,香炉的微光还在记忆的最初,在任何可见和不可知的角落,温暖的燃烧着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随风吹笛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 。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挑水肥的人昔时乡间有一种专门挑水肥的人,他们每隔一星期会来家里“担肥”,也就是把粪坑的屎尿挑到田野去施肥,因此我们常会和他们在田间小路不期而遇 。小孩子贪甜恶咸,喜香怨臭,很讨厌水肥的味道,我们只要看见挑水肥的人走近,就捏着鼻子往反方向逃走,跑很远了才敢大口呼吸 。有的挑水肥的人喜欢捉弄孩子,远远地就说:“香的来了,要闻香的孩子紧来喔!”那语调好像他就要挖一块分给人闻香一样 。有一次,我与爸爸同行,不巧遇到挑水肥的人,我不敢跑开,只好捏着鼻子把头别到一边去,好不容易熬到水肥的味道错身而过 。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登子转头?”“因为真的很臭嘛!”我委屈地说 。“他们挑肥的人难道不会臭吗?”我说:“大概会吧!”爸爸说:“他们忍着臭,帮我们把水肥倒在田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呀!知不知道?”我点头说:“知道 。”爸爸忽然以一种十分感性的语调说:“这担肥的人,在家里也是人的儿子,也是他儿子的爸爸,我们应该尊重人、疼惜人,以后你在田里遇见他们,不可以把头转开,不可以捏鼻子,知道吗?”“可是真的很臭呀!”爸爸说:“你可以深呼吸、憋住气,等他们走过再呼吸呀!”后来,我每次遇到担肥的人,总是深呼吸、憋住气,想到他们也是人于,也是人父,就感觉那样的憋气使我有一种庄严之感 。我后来肺活量大,可能与那深呼吸和憋气有关 。现在,父亲虽然过世了,但他那一天对我说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讲完话,我们一起在夕阳下的田园漫步回家,田园流动着金黄色的光到如今还照耀着我 。这世间的每一个众生,彼是人子,亦是人父,应善待之!狐狸和兔子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这样说,一位禅师与弟子外出,看到狐狸在追兔子 。“依据古代的传说,大部分清醒的兔子可以逃掉狐狸,这一只也可以 。”师父说 。“不可能!”弟子回答,“狐狸跑得比兔子快!”“但兔子将可避开狐狸!”师父仍然坚持己见 。“师父,您为什么如此肯定呢?”“因为,狐狸是在追它的晚餐,兔子是在逃命!”师父说 。可叹息的是,大部分的人过日子就像狐狸追兔子,以致到了中年筋疲力竭就放弃自己的晚餐,纵使有些人追到了晚餐,也会觉得花那么大的代价才追到一只兔子而感到懊丧 。修行者的态度应该不是狐狸追兔子,而是兔子逃命,只有投人全副身心,向前奔跃,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丧命狐口了 。在生命的“点”和“点”间,快如迅雷,没有一点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兔于奔越逃命一样,我每想起这个禅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过狐口,在喘息的时候,一定能见及生命的真意吧!
跪求林清玄散文的读后感 至少要十几篇!! 每篇最好有句子赏析 好的在追加分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 。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 。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 。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 。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 。”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 。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 。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 。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桃花心木》桃花心木需要一种本身的能力,而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 。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 。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 。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 。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 。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现是用餐还是娱乐,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 。学习空间里,老师又在不停的催促 。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 。他们不就像辛勤的种树人吗?朴实无华的老师,往往日夜操劳 。而我们也总依赖着他,让他总有操不完的心 。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渐渐长大 。勤劳的“种树人”永远栽培着我们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生命的化妆》先从自己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就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化妆师的回答让林先生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在这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并分了四类来谈,谈得很有条理,说得让人只有点头的份 。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化妆 。更深层次的化妆师是“改变体质”“改变气质”,接着引发了对“生命的化妆”的三种划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读到这些文字,更让人惊叹化妆师看法的经典,化妆师用他一生的经验准确的总结了化妆的全部内涵 。接着又拿写文章来类比,也写到三种写作: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至此,“生命的化妆”一语再次突现,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为生命化妆是多么的重要,正像林先生所说,我们要“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灿烂之光!林先生的文章从自己的认识谈起,经过自己的询问,化妆师巧妙作答,让全文主题一步一步凸现,让读者清楚的明白了化妆的内涵 。全文很好的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让我们更好的接受了作者的看法,全文虽没有华丽的词藻,读来却给人一种流水样清凉的感受,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并真切想让我们的生命也变得像化妆手下的人一样靓丽起来!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 。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 。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 。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 。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 。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 。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 。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 。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是一篇富于哲理的散文诗 。无论是思想深度的表述,还是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非常出色的 。假如我们都“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复杂的世界”,那么“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这是《清净之莲》带给我的最初启示 。读着《清净之莲》,似乎我的心也“平静如无波之湖” 。当我开始读《清净之莲》的时候,作者的“偶尔”连续出场让我感到一个“偶尔”就是一朵智慧之莲 。且看作者偶尔看到“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会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且看作者回到家里,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会想到“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一种思绪”;……作者看到在山中小池塘里的一朵红色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的时候,竟然会想起“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呀!呀!一连串的偶尔,一连串的智慧之莲彻底征服了我 。读着这篇散文诗,我有了深深的颤动 。我在想,作者需要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才可以如此敏感地感受世界,包容世界,才能“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是的,“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可是,我们都是有智慧的人吗?寻求智慧难吗?读到这里,《清净之莲》给读者带来了疑问,这是作者的高明 。他在这首散文诗里,流泻下一连串“偶尔”的智慧,乃至无穷无尽,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而正当我们喘不过气之时,作者告诉我们“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 。这一揭示恰到好处,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兴趣领进了智慧的殿堂 。自然而然,作者开始讲述自己智慧的秘诀 。除了要有澄明之心外,我们还需要有柔软的心,甚至柔软到“看到一朵花中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敏感、包容、精致、超拔自我,甚至在受伤的时候也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于是,我们获知了柔软心的重要性 。可作者还不止于此 。他继续写道:“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在这里,智慧之光有了佛家的色彩,大悲心与菩提心似乎也正是人世中所缺少的 。散文诗《清净之莲》写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智慧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最深处 。只要我们拥有作者所言的“柔软心”,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开篇时,带给我们无限惊讶的“偶尔”的智慧之光 。是的,我们“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心足够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甚至“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自在 。”“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好句 如何讲好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散文好段赏析

文章插图
读《林清玄散文集》选择几篇最喜欢的文章,谈喜欢的原因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 。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 。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 。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坛并不多见 。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 。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 。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开始关注林清玄的作品,是从《有风格的小偷》一文开始,一篇文稿间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赞赏,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道,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善良的灵魂 。确实,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着显微镜去找一个劣迹斑斑的人身上的优点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 。恬淡自然,字间总不自觉透出禅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 。读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无数的低谷,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不是说不允许哭泣,你可以蹲下来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请不要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 。”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 。大学,就这么过了三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 。他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面对误解,请选择沉默;面对挫折,请选择沉默;面对辱骂,请选择沉默 。有时候,解释是多余的,那时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他说:“‘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这个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为一个渺小的人,只有维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这五浊的世间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还是那个淡水河口,但是周围的风景已经变了,不是以前那个美得单纯的河口,“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条河的败坏,更感觉到那水月镜花是虚幻不实的” 。然而,心若仍然是纯粹的,纯净如琉璃,这个世界的浑浊便不会将我们侵蚀,给自己的心留一片净土吧,哪怕你已经看过太多的黑暗!那一切的水月河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是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默声的温柔——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 。——题记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 。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 。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 。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 。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 。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 。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 。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 。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 。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 。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 。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 。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这也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 。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 。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 。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 。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 。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 。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 。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最早读过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 。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 。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 。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 。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 。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 。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林清玄读后感在未读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师的缘故买了一本林清玄写的书,好似乎《茶,非常道》 。封面竹绿色与白字结合,颇有清雅之风 。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是我后来在买来后才发现的——有关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 。对此我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憎恶 。而此次高中老师又叫我读,我只好去网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欢的 。由此我读了几篇,如《浴着光辉的母亲》等等 。起初我是带着一点无奈和走马观花般的“过眼儿”,不过读完《浴着光辉的母亲》后,略略有些改观 。首先,因为他有敏锐的“眼睛”,见极细微之处;其二是,他的文笔洒脱,非常朴素,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说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丝丝缕缕光辉 。《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 。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 。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 。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 。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 。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 。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 。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必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是为了我们 。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疑惑 。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带着另一种复杂的心情,读了另几篇 。这几篇也是讲父母与子的,《与父亲的夜谈》《分到最宝贵的妈妈》《海上的消息》等等 。也不细说,就粗浅的谈谈感受,就《与父亲的夜谈》 。作者与父亲谈了短短几小时,就了解了父亲的过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时光,让作者现在也是如此珍重 。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未曾与父亲谈话超过半小时,比之作者从前的一小时还要短 。平日,我的父亲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因为他常常对我冷眼讽刺,而对别人却热心过头 。对于他好的一面,我确实太不了解,可能时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说话,也不好说话吧 。虽然如此,我从小对我爸爸还是比较敬佩的 。如今面对作者的经历和劝勉,感触良多,惭愧罢,惭愧罢,实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觉得生活本是一本书,而林清玄的书画上了他的记忆,感受,还有记号 。在他用手写下之后,又成了我们的,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的星,我们的书的新一页仍是我们自己开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