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李宁”也要卖咖啡?巨头跨界面临三大难题

投稿|“李宁”也要卖咖啡?巨头跨界面临三大难题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铅笔道 , 作者 | 韩希言、洛重阳 , 编辑 | 呦呦
咖啡赛道从来不缺新玩家 , 这次是扛着国潮大旗的李宁 。
天眼查App显示 ,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 。“李宁咖啡” , 成为近日创投圈的热门话题 。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 , 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 。且国内咖啡市场预计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 , 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 
面对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 , 传统巨头们也坐不住了 。近年来 , 除了李宁 , 从狗不理、同仁堂、旺旺、邮政再到中石油、中石化 , 前仆后继做起来咖啡生意 。
【投稿|“李宁”也要卖咖啡?巨头跨界面临三大难题】在外界看来 , 传统巨头具有先天的网点渠道资源和门店成本、流量等优势 , 也方便其快速地取得门店规模优势 。然而 ,  劣势也极其明显 , 因为不管是咖啡、茶饮、餐饮核心都是“人” , 品牌要想做好咖啡 , 都需要提升品牌经营理念和产品本身质量 , 打破消费者对传统品牌刻板的固有印象 。
如何跨界?成为巨头们需要三思而行的问题 。
01 咖啡 , 李宁的新增长曲线?宇宙的尽头似乎是“咖啡” 。这两年 , 入局咖啡行业的跨界企业越来越多 , 这次来跨界的是李宁 。
天眼查App显示 ,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 , 国际分类为餐饮住宿 , 当前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 。也许再过不久 , 消费者们前往李宁门店排队不再是为了服饰潮鞋 , 而是一杯李宁的咖啡 。
李宁为什么做咖啡?“更多还是探索性的布局 。”对于李宁本次的跨界行为 , 一位品牌营销专业人士猜测道 。在他看来 , 参考上述跨界前辈的例子 , 李宁杀入咖啡赛道无可厚非 , 即便是从服装破圈到咖啡 , 这也符合李宁的发展策略 。
“如今的咖啡在本质上也是一门‘流量’的生意 , 一门‘年轻人的’生意 。”他认为 , 从“李宁”到“中国李宁” , 李宁借助跨界、国潮、年轻化从谷底重回辉煌 , 但是想要紧紧抓住年轻人 , 单靠一张“国潮”的牌是不够的 , 面对服装行业的激烈竞争 , 李宁一旦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 , 就回重坠谷底 。
与此同时 , 李宁在服装这个安身立命的大本营中很难实现新的突破 , 如何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这个问题也在困扰着它 。“气质已经定型 。”此前有分析师评论道 。
这个时候 , 对于李宁来说 , 再开辟一个新赛道 , 去和友商争夺年轻人的眼球和钱包或是更明智的决定 。如那些跨界前辈一样 , 李宁也将目光瞄向咖啡各类玩家纷纷涌入咖啡赛道 , 都是看中了咖啡市场有望成为当前消费市场的下一个流量入口 。
过去一年来 , 虽然新消费行业遇冷 , 但咖啡的故事却始终火热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 , 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 。伴随公众饮食观念的改变 , 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 预计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 , 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
而且相比其他行业来说 , 咖啡的进入门槛不高 , 模式也不复杂 , 毛利率却很高 。再加上万亿的市场 , 哪怕是上市公司、行业巨头也心动不已 。
李宁这样的传统巨头跨界卖咖啡 , 优势很明显 。李宁有着先天的网点渠道资源和门店成本、流量等优势 , 也方便其快速地取得门店规模优势 。 
数据显示 , 截至2022年3月31日 , 李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点数量(不包括李宁YOUNG)共计5872个 , 虽然其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已经不复当年 , 但李宁还有超高的私域流量与品牌优势 。2020年 , 李宁的营销费用(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为12.8亿元 , 此前李宁卡点10:05官宣肖战为代言人 , 更是把热度指数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 官宣一小时就获得6800W流量 。
不过 , 优势不代表胜势 。李宁本身的运动基因似乎与咖啡并不相融 , 这也是它的劣势之一 。李宁能否在咖啡领域杀出一片天 , 还尚待检验 。
02 品牌和咖啡“打架” , 跨界路漫漫其实传统品牌做咖啡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 。
2月14日 , 中国邮政直营咖啡门店正式营业 , 这也是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 。店里除了咖啡、茶饮、甜点之外 , 还有邮局的周边售卖 。邮局咖啡开业的第一天就销量火爆 , 一天近千杯的销售量 , 一跃成为了当地咖啡热门的第一名 。
比邮局咖啡更早加入咖啡领域的便是中石油、中石化的咖啡品牌 。
早在2018年 , 中石油就已经计划进入咖啡领域 , 并且成立了昆仑咖啡 。为了加强自身咖啡品牌的软实力 , 中石油一边大范围开店 , 一边在自家的加油站及旗下中石油字号的便利店内推广自己的咖啡 , 并把所有的咖啡品类全部打上了“中石油”的字号 。而中石化的易捷咖啡截至目前也已经开了21家店 , 以汽油型号出品的咖啡被网友调侃为“石油咖啡” 。
虽然传统品牌巨头都已经相继瞄准了咖啡赛道 , 并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品牌 , 但是品牌战绩却不容乐观 。疫情期间 , 中石化易捷咖啡火热扩张局面停滞不前 , 中石油的“120元+”特级现磨咖啡短期内也一度停供 。
显而易见 , 巨头们跨界做咖啡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
首先是咖啡市场的大格局已经决定了 , 新玩家破局很难 。
当前 , 国内的咖啡市场仍然被传统的专业咖啡品牌所把持 , 在互联网咖啡深耕的现磨咖啡领域 , 仅星巴克一家的占比就已经超过了50% , 而剩下的就是速溶咖啡 , 在国内市场占比几乎九成 。公开叫板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如今也势头迅猛 , 为了快速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 瑞幸一开始就选择了快速开店的政策 。
其次是咖啡产品本身和传统品牌的形象不符 。
“我们只是想喝杯好咖啡 , 不要整那些花哨的 。”这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咖啡品牌的看法 。提到咖啡 , 消费者更多想到的还是星巴克、瑞幸等专业的咖啡品牌 。
相比中石油“120元+”的石油咖啡 , 一位茶饮爱好者则向铅笔道吐槽道 , “这个价钱我为什么不去喝星巴克 , 还能买个星巴克的杯子 。而且中石油的咖啡真的会好喝吗?”
分析会发现 , 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国有能源油品企业 , 在消费者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品牌形象 , 仅仅通过烧钱和大面积营销虽然有可能暂时打造出爆款 , 但是这样做永远无法建立真正有价值的品牌 。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听到中石油、中石化做咖啡的第一反应不是好奇 , 而是质疑 。
因此 , 有行业人士认为 , 要从咖啡赛道走出来 , 当务之急是建立品牌的壁垒 , 取得更广泛的用户认可和更具规模的固定消费人群 。传统品牌做咖啡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突破品牌本身的特点 , 把品牌本身的特点和咖啡结合起来 。这也是跨界巨头们需要面对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
不管是咖啡、茶饮、餐饮核心都是“人” , 品牌要想做好咖啡 , 都需要提升品牌经营理念和产品本身质量 , 打破消费者对传统品牌刻板的固有印象 。传统品牌想要跨界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 , 但是如何跨界?怎么才能跨好界?这些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