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以一打十的比亚迪,背后依然危机四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智行驾道特斯拉都压不住的比亚迪 , 还在烦恼什么?
最近 , 国内各上市车企纷纷发布了4月产销数据 , 从销量来看 , 大多数车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同比下滑 , 蔚来和理想更是几近腰斩 。不过 , 有一家车企例外 , 那就是比亚迪 。
在整个汽车市场一片悲歌的4月 , 比亚迪奇迹般实现了逆势增长 。5月3日比亚迪宣布:4月销售新能源汽车105,475辆 , 环比微涨1.1% , 这是继3月后 , 比亚迪连续两月销量突破10万辆 , 再创历史新高 。
不了解汽车市场的可能对月销10万辆没什么概念 , 2022年4月 , 国内新能源车企从第2名到第9名的销量全部加起来 , 总量是51931辆 , 也就是说 , 排名前9的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总量约等于比亚迪的一半 。
值得注意的是 , 以上销量还是在比亚迪产能不足的情况 , 那么比亚迪为什么能在汽车销量普遍下滑的今天实现逆增长?相比其他车企 , 比亚迪多做了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比亚迪 。
01 压对新能源路线2000年前后 , 在国内自主品牌造车初期 , 当时自主造车压了三条赛道:第一条是燃油车自主研发路线 , 奇瑞就是其中之一 , 也是唯一能实现正向研发的自主品牌;第二条是收购路线 , 如吉利收购了沃尔沃;第三条就是比亚迪的新能源路线 。
发展路线的不同 , 也导致了如今迥异的结局 。奇瑞发动机的技术实力的确很强 , 2.0T发动机 , 254马力、390扭·米也非常抢眼 , 完全不输一些豪华品牌的高功率2.0T产品 。
同时 , 它的ACTECO发动机 , 是自主品牌里面少有的 , 能够兼顾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发动机产品 , 可惜奇瑞还没等到市场完全接纳它 , 世界就迎来了新能源时代 , 发动机已经不是重点了 。
吉利的收购路线确实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 目前吉利集团旗下有吉利汽车 , 沃尔沃汽车 , 领克汽车 , 路特斯汽车 , 宝腾汽车 , 还有最近的以50%股权入股的奔驰SMART电动车等阵容 , 已经在2017年-2021年间连续5年稳居国产汽车销量冠军 , 年销量达150万辆级别 , 无论是各车型实力 , 产品质量 , 外观内饰 , 营销推广等能力 , 都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
但吉利的弊端也初现 , 就是对新能源的布局相比其他车企更慢一些 , 旗下出圈的新能源产品目前也就只有极氪001 , 且极氪001的口碑呈现出两极化的市场反应 , 显然新能源时代通过买买买的路线已经行不通了 。
选择新能源路线的比亚迪 , 在早期的日子最不好过 , 当时新能源汽车仍是一个新概念 , 充电设施不完善 , 消费者不理解 , 国家没补贴 , 以至于比亚迪在早期推出了许多向市场妥协的燃油车 , 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各种山寨车型 , 普通消费者对比亚迪的印象极差 , 比亚迪从初创到现在 , 一直是被人骂过来的 , 以至于到现在仍有人觉得比亚迪是山寨的 。
不过 , 比亚迪表面上卖着山寨车 , 背地里悄悄研发新能源 , DM混动系统、刀片电池、E平台、IGBT、电机、电控等等 , 都在蓄势待发 。
2006 年 , 比亚迪第一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 F3e 电动车研发成功 。
2008 年 12 月 , 比亚迪首款混合动力车 F3 DM 正式上市 。
2013 年比亚迪迎来了比较重要的阶段 , 随着比亚迪秦的上市 , 第二代 DM 技术被推向市场
2006年布局电动 , 两年后布局混动 , 卧薪尝胆多年 , 终于在2021年 , 比亚迪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 , 王朝系列的汉、唐、宋、秦均为爆款 , 甚至海洋系列的海豚 , 也是月销过万 , 随便单拎一款车型出来 , 都是比肩头部新势力的存在 。
“将死之人突然拔了管子去奥运会拿了块奖牌 。”这是网友对近期比亚迪的表现所做的评价 , 寒窗19年 , 一朝爆发 。
02 全产业垂直整合比亚迪的逆袭之路其实很简单 , 除了技术 , 还是技术 。但说到比亚迪技术 , 必然绕不过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 。
近两年来 , 不少国内外车企也逐渐意识到垂直整合的重要性 , 这种危机感主要来源于四类外部冲击 , 分别是疫情、芯片短缺、国际局势 , 以及新能源汽车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零整关系变化 , 以往汽车制造商剥离零部件制造业务、依靠外部供应商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 各大车企正在试图进一步控制电动汽车的供应链 。
买还是造?这是如今所有车企都在思考的问题 , 据IHS Markit称 , 目前为止只有特斯拉、Lucid和比亚迪具备完全自主生产电动汽车的能力 , 其次是现代汽车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 而大众汽车、通用汽车和奔驰在内的车企都决定在未来采取垂直整合的策略 。除此之外 , 尚未亮相的苹果汽车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aty Huberty也表示 , 垂直整合可能是苹果汽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也符合苹果的一贯作风 。
不得不说 ,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策略确实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 有一段时间 , 比亚迪除了轮胎跟玻璃 , 其他都能自己造 , 电机、电池、电控都是自产自销 , 不过 ,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相比国内其他车企显得更加极致 , 因为比亚迪还自研了半导体技术 。
大家可能不知道 , 在2021年的主流电动车中 , 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汉用上了SiC半导体器件 , 使得电驱动效率提高不少 , 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特斯拉吃掉了2021年全球SiC半导体器件的几乎全部产能 , 其它车企要想用 , 只能等两年再说了 。比亚迪之所以能用上 , 原因也很简单:比亚迪可以自己造 。
说到这 , 曾经你以为比亚迪是车企 , 其实它还是一家优秀的半导体公司 , 关于比亚迪半导体 ,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
2008年 ,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发布公告称:比亚迪以1.7亿元收购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 。一时间掀起轩然大波 , 这在业内看来 , 是纯纯的”大冤种“行为 , 不少人认为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是一个投了就亏企业 。
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02年 , 台湾留美博士冯明宪与蔡南雄两人来到宁波 , 开始向当地政府宣扬自己的低端市场观点 , 认为政府补贴不应当一味支持高档项目 , 即便有些项目较为低端 , 但市场存在时间更久 , 发展更成熟 , 也应当得到支持 。
凭借这套理论 , 二人顺利在宁波保税区开设了宁波中纬电路工厂 , 分次投资2.49亿美元 , 引进台积电1980年代的6英寸半导体生产线 , 成为宁波市第一家半导体生产企业 。
不过 , 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的产能根本达不到当初的预期的一半 , 发展到最后甚至出现了台湾高管套取公司资产的丑闻 。到了最后 , 在资金不足、产线老化、无法增大产能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中纬半导体最终惨遭破产 , 流落到拍卖的境地 。
而买了这个投资30亿最后失败收场项目的“冤大头”正是比亚迪 。
一时间 , “比亚迪至少亏损20亿”、“王传福2亿杀进传销金窟”等言论漫天飞舞 。比亚迪的股票甚至都因此跌倒了5.827港元/股 , 关于收购中纬一事 , 没任何人看好 。
但仅一年 , 比亚迪带着比亚迪IGBT 1.0重返大众视野 , 像所有的爽文男主角一样 , 给当初看不起自己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 而且不是普通的半导体芯片 , 而是IGBT 。
科普一下 , IGBT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性能 ,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时 , IGBT芯片起着交直流转换的作用 , 把220V标准交流电转换成电池需要的直流电 , 当在行驶状态下 , IGBT再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供给交流电机 , 同时在这一转换过程中 , IGBT芯片还需要实时调控全车电压 , 起着变压器的作用 。
简单来说 , IGBT就是新能源车的心脏 , 控制着新能源车体内的”血液“流通 。在很长的时间里 , 全球IGBT市场始终掌握在英飞凌、三菱、富士等国际巨头手中 , 核心技术大多被这些企业掌控 , IGBT俨然成为了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 可以说是一个卡脖子的技术 。
因此 , 在这场全世界缺芯的浪潮中 , 比亚迪实现了逆势增长 。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何志奇曾对外表示 , 假如明天被制裁 , 中国不停产的车企只有BYD(比亚迪)一家 。
比亚迪的技术储备丰富到什么程度?这只是比亚迪所有业务的冰山一角 , 实际上比亚迪在商用车、储能、轨道交通、代工等等领域的技术实力 , 也不容小觑 ,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把比亚迪归为一家车企 , 科技公司更适合目前的状态 。
随着汽车工业进入了智能化的竞争维度 , 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进行垂直整合 。特斯拉、大众已经开始了产业整合的布局 , 这恰恰说明比亚迪这条路的正确性 。
03 繁华背后危机四伏如今 , 没人会否认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领军者 ,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然而除了技术跟产品外 , 比亚迪的其他方面并未能跟上快速发展 , 这些缺点甚至可能在未来的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 成为拖累比亚迪登上全球一流车企的重要因素 。
目前的比亚迪 , 从服务端、产品端、市场定位 , 以及企业发展上 , 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可优化问题 。
不能否认 , 比亚迪在技术上确实领先一步 , 但在对消费者的服务上 , 比亚迪的服务确实跟不上发展速度 。从车质网针对比亚迪的投诉情况来看 , 绝大部分也是在服务方面 , 其中包括4S店推诿不解决问题、区别对待、售后维修问题等等 , 车主也有部分因为比亚迪服务原因而转订其他品牌的例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是比亚迪当下急需解决的 , 在智能汽车时代 , 消费者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已经不是过去买个车那么简单 , 比亚迪目前的销售方式还是传统的经销商4S店模式 , 这将是比亚迪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之一 。
从产品端上 , 表面上看比亚迪的车确实富有竞争力 , 但在智能化上却落后友商一大截 。举个例子 , 比亚迪宋Plus发布之初标榜自己支持OTA , 但发布到现在1年多时间 , 不少车主反应其OTA功能形同虚设 , 而隔壁特斯拉一年就OTA了11次 。
在今年2月的车质网汽车投诉排行中 , 比亚迪宋PLUS荣登榜首 , 投诉的主要问题就是系统升级问题 。
文章图片
另外在自动驾驶方面 , 比亚迪也达不到国内第一梯队的水准 , 有汉EV车主反馈比亚迪的L2辅助驾驶系统连基本的车道保持都做不好 , 这点真假存疑 , 我们先保留意见 , 不过根据零壹智库数据显示 , 比亚迪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数只有397件 , 在一众自动驾驶企业中排名垫底 , 低于小鹏与奇瑞汽车 。
文章图片
新能源车未来颠覆式的变化是从硬件定义汽车过度到软件定义汽车 , 比亚迪需要快马加鞭 。特斯拉的高估值 , 是来源它的无人驾驶系统 , 而不仅是整车制造 。比亚迪要对标特斯拉 , 需要看自动驾驶能否取得成功 , 以及高端市场能否做起来 。
市场定位上 , 比亚迪对于高端车型的用户定位不清晰 , 以最新车型海豹为例 , 这是继汉之后 , 比亚迪在海洋网主打的王牌车型 , 网络上关于海豹价格的讨论很多 , 有人说15万、有人说20万 , 有人说30万 。
【投稿|以一打十的比亚迪,背后依然危机四伏】可以说各个预算区间的用户都在等海豹 , 但这不是对比亚迪的褒奖 , 从产品营销的角度来看 , 这是一个很大的雷区 , 这说明比亚迪没法锁定用户群体 , 画不出用户画像 。
现在不是造一辆车就能卖的时代 , 许多车型都有自己的独特标签 , 如岚图梦想家面向高端用户 , 特斯拉Model 3面向喜欢极简和智能化的用户 , 小鹏G3i面向年轻用户 , 但比亚迪的车型无法锁定具体用户群体 , 海豹是面向年轻人还是高端用户 , 从现在来看两种都有可能 , 这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既劝退了年轻人 , 又吸引不了高端用户 。
最后从企业发展来看 , 比亚迪的毛利率太低了 , 2021年 , 比亚迪实现总营收2161亿元 , 同比增长38% , 其中整车销售收入1125亿 , 同比增长34% , 保持较高增速 。公司全年净利30.45亿元 , 同比下降28.08%;扣非后净利12.55亿元 , 同比大降57.53% , 增收减利现象明显 。
从净盈利率来看 , 比亚迪仅1.2% , 而特斯拉盈利率高达17.6% , 是比亚迪15倍左右 。不说跟特斯拉对比 , 长城汽车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336.19亿元 , 为比亚迪的一半左右 , 但其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16.34亿元 , 净利润是比亚迪的两倍左右 , 盈利率为4.86% 。
以上就是比亚迪的“四伏” 。从表面来看 , 比亚迪至少在这几年里能高枕无忧 , 不过如果从比亚迪的挑战来分析 , 尽管目前来看每一个挑战都不至于形成威胁 , 但在未来 , 不管是服务、智能化、还是用户定位 , 都是每一家车企的必考题 , 比亚迪赌对了新能源 , 在智能化跟服务上 , 还能否All in?我们拭目以待 。
04 智行观其实不止是比亚迪 , 这些年国产车企的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 , 长城、吉利、奇瑞、长安 , 还有新势力们 , 都在这两年带来了不少优秀的产品 , 放眼如今的合资、外资向下 , 自主向上 , 新能源势如破竹 , 自主正面御敌、短兵相接的时刻已经到来 。
尽管国产品牌还不够完美 ,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 这些国产品牌确实在竞争如此强烈的汽车市场中负重前行 , 国产汽车中做得不好的 , 消费者自然不会买单 , 因为只有看到缺点才能进步 , 与此同时 , 国产车的进步 , 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 自信点 , 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
推荐阅读
- 投稿|升级艺龙旅行APP背后,同程旅行为何瞄准“成熟旅行人群”?
- 投稿|特斯拉会步比亚迪后尘吗?
- 投稿|加盟商“翻车”,百果园道歉
- 投稿|“造血”难,云从科技“钱”途陌路?
- 投稿|售卖变质果切,急迫上市的百果园走进死胡同
- 投稿|迪士尼的内在增长,值得让人忽略外部问题
- 投稿|汉服出圈,中国文化出海
- 投稿|距离Web 3爆发,还差一个“三点钟社群”
- 投稿|刘畊宏不带货,“刘畊宏女孩”自己卖起了货?
- 投稿|抖音能杀死Keep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