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这篇文章主要讲述深度学习分类任务常用评估指标相关的知识,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深度学习分类任务常用评估指标》,原文作者:lutianfei 。
这篇文章主要向大家介绍深度学习分类任务评价指标,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应用、实用技巧、原理机制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类模型
混淆矩阵
sklearn 实现:
sklearn.metrics.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labels=None)返回值:一个格式化的字符串,给出了分类结果的混淆矩阵。参数:参考classification_report 。混淆矩阵的内容如下,其中Cij表示真实标记为i但是预测为j的样本的数量。Confusion Matrix:[[5 0][3 2]]
def calc_confusion_matrix(y_true: list, y_pred: list, show=True, save=False, figsize=(16, 16), verbose=False):
"""
计算混淆矩阵
:param y_true:
:param y_pred:
:param show:
:param save:
:param figsize:
:param verbose:
:return:
"""
confusion = 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if verbose:
print(confusion)if show:
show_confusion_matrix(confusion, figsize=figsize, save=save)return confusiondef show_confusion_matrix(confusion, classes=MY_CLASSES, x_rot=-60, figsize=None, save=False):
"""
绘制混淆矩阵
:param confusion:
:param classes:
:param x_rot:
:param figsize:
:param save:
:return:
"""
if figsize is not None:
plt.rcParams[\'figure.figsize\'] = figsizeplt.imshow(confusion, cmap=plt.cm.YlOrRd)
indices = range(len(confusion))
plt.xticks(indices, classes, rotation=x_rot, fontsize=12)
plt.yticks(indices, classes, fontsize=12)
plt.colorbar()
plt.xlabel(\'y_pred\')
plt.ylabel(\'y_true\')# 显示数据
for first_index in range(len(confusion)):
for second_index in range(len(confusion[first_index])):
plt.text(first_index, second_index, confusion[first_index][second_index])if save:
plt.savefig("./confusion_matrix.png")
plt.show()
混淆矩阵是监督学习中的一种可视化工具,主要用于比较分类结果和实例的真实信息。矩阵中的每一行代表实例的预测类别,每一列代表实例的真实类别。
理解方法:
P(positive):预测为正样本
N(Negative):预测为负样本
T(True):预测正确
F(False):预测错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真正(TruePositive, TP): 被模型预测为正的正样本。预测为 1,预测正确,即实际 1
- 假正(False Positive,FP): 被模型预测为正的负样本。预测为 1,预测错误,即实际 0
- 假负(FalseNegative, FN): 被模型预测为负的正样本。预测为 0,预测错确,即实际 1
- 真负(TrueNegative, TN): 被模型预测为负的负样本。预测为 0,预测正确即,实际 0
真正率(True Positive Rate, TPR)或灵敏率(sensitivity)
TPR= TP/(TP+FN) -> 正样本预测结果数/正样本实际数
由上述公式可知 TPR 等价于 Recall
文章图片
真负率(True Negative Rate, TNR)或 特指度/特异度(specificity)
TNR=TN/(TN+FP) -> 负样本预测结果数/负样本实际数
假正率(False Positive Rate, FPR)
FPR = FP/(FP+TN) -> 被预测为正的负样本结果数/负样本实际数
文章图片
假负率(False Negative Rate, FNR)
FNR = FN/(TP+FN) -> 被预测为负的正样本结果数/正样本实际数
准确率(正确率,Accuracy)
也称正确率,预测正确的结果占总样本的百分比,最常用的分类性能指标。
公式:Accuracy =(TP+TN)/(TP+FN+FP+FN)
文章图片
缺点:样本不均衡时有局限性
例如:当负样本占 99%时,分类器把所有样本都预测为负样本也可以获得 99%的准确率。所以,当不同类别的样本比例非常不均衡时,占比大的类别往往成为影响准确率的最主要因素。
sklearn 实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accuracy_score(y_true, y_pred, normalize=True, sample_weight=None)返回值:如果normalize为True,则返回准确率;如果normalize为False,则返回正确分类的数量。参数:y_true:真实的标记集合。y_pred:预测的标记集合。normalize:一个布尔值,指示是否需要归一化结果。如果为True,则返回分类正确的比例(准确率)。如果为False,则返回分类正确的样本数量。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为 1 。# 方法封装
def calc_accuracy_score(y_true: list, y_pred: list, verbose=False):
res = accuracy_score(y_true, y_pred)
if verbose:
print("accuracy:%s" % res)return res
错误率(Error rate)
即,错误预测的正反例数/总数。
正确率与错误率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的指标,两者数值相加刚好等于 1。
ErrorRate = (FP+FN)/(TP+FN+FP+TN)
精确率(查准率,Precision)
精准率(Precision)又叫查准率,它是针对预测结果而言的,它的含义是在所有被预测为正的样本中实际为正的样本的概率,意思就是在预测为正样本的结果中,我们有多少把握可以预测正确,其公式如下:
Precision = TP/(TP+FP)
文章图片
缺点:预测的结果只有 1 例正例,并且是正确的,精准率为 100%。实际又很多预测错误的负例,即真实的正例。
场景:预测股票会涨,真实涨了 10 次,只预测到了两次会涨,预测这两次都对了,那么就是我们想要的精准度高,此时召回率不重要。
sklearn 实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recision_scoresklearn.metrics.precision_score(y_true, y_pred, labels=None, pos_label=1,
average=\'binary\', sample_weight=None)返回值:查准率。即预测结果为正类的那些样本中,有多少比例确实是正类。参数:y_true:真实的标记集合。y_pred:预测的标记集合。labels:一个列表。当average 不是\'binary\' 时使用。对于多分类问题,它表示:将计算哪些类别。不在labels 中的类别,计算macro precision
时其成分为 0 。对于多标签问题,它表示:待考察的标签的索引。除了average=None 之外,labels 的元素的顺序也非常重要。默认情况下,y_true 和 y_pred 中所有的类别都将被用到。pos_label:一个字符串或者整数,指定哪个标记值属于正类。如果是多分类或者多标签问题,则该参数被忽略。如果设置label=[pos_label] 以及average!=\'binary\' 则会仅仅计算该类别的precision 。average:一个字符串或者None,用于指定二分类或者多类分类的precision 如何计算。\'binary\':计算二类分类的precision。 此时由pos_label
指定的类为正类,报告其precision 。它要求y_true、y_pred 的元素都是0,1 。\'micro\':通过全局的正例和负例,计算precision 。\'macro\':计算每个类别的precision,然后返回它们的均值。\'weighted\':计算每个类别的precision,然后返回其加权均值,权重为每个类别的样本数。\'samples\':计算每个样本的precision,然后返回其均值。该方法仅仅对于多标签分类问题有意义。None:计算每个类别的precision,然后以数组的形式返回每个precision 。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为 1
# 方法封装
def calc_precision_score(y_true: list, y_pred: list, labels=MY_CLASSES, average=None, verbose=False):
res = precision_score(y_true, y_pred, labels=labels, average=average)
if verbose:
print("precision:%s" % res)return res
召回率(查全率,Recall)
召回率(Recall)又叫查全率,它是针对原样本而言的,它的含义是在实际为正的样本中被预测为正样本的概率,其公式如下:
Recall = TP/(TP+FN)
文章图片
缺点:都预测为正例时也会覆盖所有真实的正例,召回率也为 100%。
召回率的应用场景:比如拿网贷违约率为例,相对好用户,我们更关心坏用户,不能错放过任何一个坏用户。因为如果我们过多的将坏用户当成好用户,这样后续可能发生的违约金额会远超过好用户偿还的借贷利息金额,造成严重偿失。召回率越高,代表实际坏用户被预测出来的概率越高,它的含义类似: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sklearn 实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ecall_scoresklearn.metrics.recall_score(y_true, y_pred, labels=None,
pos_label=1,average=\'binary\', sample_weight=None)
返回值:查全率。即真实的正类中,有多少比例被预测为正类。参数:参考precision_score。# 方法封装
def calc_recall_score(y_true: list, y_pred: list, labels=MY_CLASSES, average=None, verbose=False):
res = recall_score(y_true, y_pred, labels=labels, average=average)
if verbose:
print("recall: %s" % res)return res
下图正精确率和召回率做了进一步说明
文章图片
PR 曲线
通过精确率和召回率的公式可知:精准率和召回率的分子是相同,都是 TP,但分母是不同的,一个是(TP+FP),一个是(TP+FN)。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一个 P-R 图来展示:
文章图片
分类模型的最后输出往往是一个概率值,我们一般需要把概率值转换为具体的类别,对于二分类来说,我们设置一个阈值(threshold),然后大于此阈值判定为正类,反之负类。上述评价指标(Accuracy、Precision、Recall)都是针对某个特定阈值来说的,那么当不同模型取不同阈值时,如何全面的评价不同模型?因此这里需要引入 PR 曲线,即 Precision-Recall 曲线来进行评估。
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阈值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就必须遍历 0 到 1 之间所有的阈值,而每个阈值下都对应着一对查准率和查全率,从而我们就得到了这条曲线。
如下图所示,纵坐标是精确率 P,横坐标是召回率 R。对于一个模型来说,其 P-R 曲线上的一个点代表着,在某一阈值下,模型将大于该阈值的结果判定为正样本,小于该阈值的结果判定为负样本,此时返回结果对应一对儿召回率和精确率,作为 PR 坐标系上的一个坐标。
整条 P-R 曲线是通过将阈值从高到低移动而生成的。P-R 曲线越靠近右上角(1,1)代表模型越好。在现实场景,需要根据不同决策要求综合判断不同模型的好坏。
评价标准:
先看平滑不平滑(越平滑越好)。一般来说,在同一测试集,上面的比下面的好(绿线比红线好)。当 P 和 R 的值接近时 F1 值最大。此时画连接(0,0)和(1,1)的线。线和 PR 曲线重合的地方 F1 值最大。此时的 F1 对于 PR 曲线就相当于 AUC 对于 ROC 一样。
文章图片
PR 曲线下的面积称为 AP(AveragePrecision),表示召回率从 0-1 的平均精度值。AP 可用积分进行计算。AP 面积不会大于 1。PR 曲线下的面积越大,模型性能越好。
所谓性能优的模型应该是在召回率增长的同时保持精确度在一个较高水平。
sklearn 实现:
sklearn.metrics.precision_recall_curve(y_true, probas_pred, pos_label=None,
sample_weight=None)返回值:一个元组,元组内的元素分别为:P-R曲线的查准率序列。该序列是递增序列,序列第 i 个元素是当正类概率的判定阈值为
thresholds[i]时的查准率。P-R曲线的查全率序列。该序列是递减序列,序列第 i 个元素是当正类概率的判定阈值为
thresholds[i]时的查全率。P-R曲线的阈值序列thresholds。该序列是一个递增序列,给出了判定为正例时的正类概率的阈值。参数:y_true:真实的标记集合。
probas_pred:每个样本预测为正类的概率的集合。
pos_label:正类的类别标记。
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为 1。
def calc_precision_recall_curve(class_info, class_name=None, show=True, save=False, verbose=False):
"""
计算PR曲线
:param class_info:
:param class_name:
:param show:
:param save:
:param verbose:
:return:
"""
precision, recall, thresholds = precision_recall_curve(class_info[\'gt_lbl\'], class_info[\'score\'])
if verbose:
print("%s precision:%s " % (class_name, precision,))
print("%s recall:%s " % (class_name, recall,))
print("%s thresholds:%s " % (class_name, thresholds,))if show:
show_PR_curve(recall, precision, class_name)return precision, recall, thresholds
PR 曲线绘制方法:
def show_PR_curve(recall, precision, class_name=None, save=False):
"""
绘制PR曲线
:param recall:
:param precision:
:param class_name:
:param save:
:return:
"""
plt.figure("%s P-R Curve" % class_name)
plt.title(\'%s Precision/Recall Curve\' % class_name)
plt.xlabel(\'Recall\')
plt.ylabel(\'Precision\')plt.plot(recall, precision)
if save:
plt.savefig("./%s_pr_curve.png")
plt.show()
F1 score 调和平均值
F1Score 又称 F-Measure,是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值,更接近于两个数较小的那个,所以精确率和召回率接近时 F1 值最大。很多推荐系统的评测指标就是用 F1Score。
Precision 和 Recall 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指标,为了提高 Precision 值,分类器需要尽量在“更有把握”时才把样本预测为正样本,但此时往往会因为过于保守而漏掉很多“没有把握”的正样本,导致 Recall 值降低。那么当不同模型的 Recall 和 Precision 各有优势时该如何选择模型?如果想要找到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指标:F1 分数。F1 分数同时考虑了查准率和查全率,让二者同时达到最高,取一个平衡。F1 分数的公式为= 2*查准率*查全率 / (查准率 +查全率)。我们在 PR 曲线图 1 中看到的平衡点就是 F1 分数得来的结果。
即在现实场景,如果两个模型,一个 precision 特别高,recall 特别低,另一个 recall 特别高,precision 特别低的时候,f1-score 可能是差不多的,可能不能通过一个 f1socre 做出最终判断,此时就需要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其他合适的指标做出评判。
sklearn 实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f1_score #调和平均值F1f1_score(y_true, y_pred, labels=None, pos_label=1, average=\'binary\',
sample_weight=None)返回值: 值。即查准率和查全率的调和均值。参数:参考precision_score。#方法封装
def calc_f1_score(y_true: list, y_pred: list, labels=MY_CLASSES, average=None, verbose=False):
res = f1_score(y_true, y_pred, labels=labels, average=average)
if verbose:
print("f1_score: %s" % res)return res
ROC 曲线
ROC(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又称感受性曲线),用图形来描述二分类模型的性能表现,是一个全面评估模型的指标。
ROC 和 AUC 可以无视样本不平衡的原因是:灵敏度和(1-特异度),也叫做真正率(TPR)和假正率(FPR)。由于 TPR 和 FPR 分别是基于实际表现 1 和 0 出发的,也就是说它们分别在实际的正样本和负样本中来观察相关概率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样本是否平衡,都不会被影响。
例如:总样本中,90%是正样本,10%是负样本。我们知道用准确率是有水分的,但是用 TPR 和 FPR 不一样。这里,TPR 只关注 90%正样本中有多少是被真正覆盖的,而与那 10%毫无关系,同理,FPR 只关注 10%负样本中有多少是被错误覆盖的,也与那 90%毫无关系,所以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从实际表现的各个结果角度出发,就可以避免样本不平衡的问题了,这也是为什么选用 TPR 和 FPR 作为 ROC/AUC 的指标的原因。
X 轴:假正率(FPR),模型预测为假的正例在真实负例的占比。错误判断的正类占所有负类的比例,医学上等价于误诊率。
Y 轴:真正率(TPR),模型预测为真的正例在真实正例的占比。
ROC 曲线离对角线越近,模型的准确率越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曲线说明:
ROC 曲线是通过不同阈值下的 FPR 和 TPR 坐标所得到的。具体来说,通过动态地调整模型概率阈值(概率阈值的意思是模型多大概率判定为正类),从最高的值开始( 比如 1, 对应着 ROC 曲线的零点), 逐渐调整到最低概率值,每一个概率值都会对应一个 FPR 和 TPR, 在 ROC 图上绘制出每个概率值对应的位置,再连接所有点就得到最终的 ROC 曲线。
曲线特征:
- 通过调整判断分类的阈值(逻辑回归默认阈值 0.5),TPR 和 FPR 随之改变,进而在 ROC 曲线坐标上形成多个点,反应模型分类效果。
- TPR 增长越快,同时 FPR 越低,曲线越凸,模型的分类性能越好,即预测为正确的正例越多。
- ROC 曲线比过(0,0), (1,0)两点。原因:
逻辑回归模型默认阈值为 0.5,sigmoid()结果即类别概率 p 默认≥0.5 时,模型预测为类别 1(正例)。那么修改阈值为 0 时,p≥0 模型预测为类别 1(正例),说明该模型该阈值下会将所有数据均预测为类别 1(无论对错),此时 FN=TN=0 个,TPR=FPR=1 修改阈值为 1 时,p≥1 模型预测为类别 1(正例),p 是不可能大于 100%的,说明该模型该阈值下会将所有数据均预测为类别 0(无论对错),此时 FP=TP=0 个,TPR=FPR=0
sklearn 实现:
roc_curve函数用于计算分类结果的ROC曲线。其原型为:sklearn.metrics.roc_curve(y_true, y_score, pos_label=None, sample_weight=None,
drop_intermediate=True)返回值:一个元组,元组内的元素分别为:ROC曲线的FPR序列。该序列是递增序列,序列第 i 个元素是当正类概率的判定阈值为
thresholds[i]时的假正例率。ROC曲线的TPR序列。该序列是递增序列,序列第 i 个元素是当正类概率的判定阈值为
thresholds[i]时的真正例率。ROC曲线的阈值序列thresholds。该序列是一个递减序列,给出了判定为正例时的正类概率的阈值。参数:y_true:真实的标记集合。y_score:每个样本预测为正类的概率的集合。pos_label:正类的类别标记。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为 1。drop_intermediate:一个布尔值。如果为True,则抛弃某些不可能出现在ROC曲线上的阈值。#方法封装
def calc_roc_curve(class_info, class_name=None, show=True, save=False, verbose=False):
"""
计算roc曲线
:param class_info:
:param class_name:
:param show:
:param save:
:param verbose:
:return:
"""
fpr, tpr, thresholds = roc_curve(class_info[\'gt_lbl\'], class_info[\'score\'], drop_intermediate=True)
if verbose:
print("%s fpr:%s " % (class_name, fpr,))
print("%s tpr:%s " % (class_name, tpr,))
print("%s thresholds:%s " % (class_name, thresholds,))if show:
auc_score = calc_auc_score(fpr, tpr)
show_roc_curve(fpr, tpr, auc_score, class_name)return fpr, tpr, thresholds
?ROC 曲线绘制方法:
def show_roc_curve(fpr, tpr, auc_score, class_name=None, save=False):
plt.figure("%s ROC Curve" % class_name)
plt.title(\'%s ROC Curve\' % class_name)
plt.xlabel(\'False Positive Rate\')# 横坐标是fpr
plt.ylabel(\'True Positive Rate\')# 纵坐标是tprplt.plot(fpr, tpr, \'b\', label=\'AUC = %0.2f\' % auc_score)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plot([0, 1], [0, 1], \'r--\')
plt.xlim([-0.1, 1.1])
plt.ylim([-0.1, 1.1])
if save:
plt.savefig("./%s_auc_curve.png")
plt.show()
AUC(ROC 曲线的面积)
AUC (Area Under Curve 被定义为 ROC 曲线下的面积,显然这个面积的数值不会大于 1。又由于 ROC 曲线一般都处于 y=x 这条直线的上方,所以 AUC 的取值范围一般在 0.5 和 1 之间。使用 AUC 值作为评价标准是因为很多时候 ROC 曲线并不能清晰的说明哪个分类器的效果更好,而作为一个数值,对应 AUC 更大的分类器效果更好。
sklearn 实现:
roc_auc_score函数用于计算分类结果的ROC曲线的面积AUC。其原型为:sklearn.metrics.roc_auc_score(y_true, y_score, average=\'macro\',
sample_weight=None)返回值:AUC值。参数:参考 roc_curve。#也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计算得到
def calc_auc_score(fpr, tpr, verbose=False):
res = auc(fpr, tpr)
if verbose:
print("auc:%s" % res)return res
AUC 的计算有两种方式: 梯形法和 ROC
AUCH 法,都是以逼近法求近似值,具体见 wikipedia。
从 AUC 判断分类器(预测模型)优劣的标准:
- AUC =1,是完美分类器,采用这个预测模型时,存在至少一个阈值能得出完美预测。绝大多数预测的场合,不存在完美分类器。
- 0.5 <
AUC <
1,优于随机猜测。这个分类器(模型)妥善设定阈值的话,能有预测价值。
- AUC =0.5,跟随机猜测一样(例:丢铜板),模型没有预测价值。
- AUC <
0.5,比随机猜测还差;但只要总是反预测而行,就优于随机猜测。
三种 AUC 值示例:
文章图片
简单说:AUC 值越大的分类器,正确率越高。
注:TPR、FPR、Precision、Recall 的定义来对比,TPR、Recall 的分母为样本中正类的个数,FPR 的分母为样本中负类的个数,样本一旦确定分母即为定值,因此三个指标的变化随分子增加单调递增。但是 Precision 的分母为预测为正类的个数,会随着阈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Precision 的变化受 TP 和 FP 的综合影响,不单调,变化情况不可预测。
多类别情况下 ROC-AUC 曲线绘制方法
def show_roc_info(classdict, show=True, save=False, figsize=(30, 22), fontsize=12):
"""
多类别情况下计算展示每个类别的roc-auc图
:param classdict:
:param show:
:param save:
:param figsize:
:param fontsize:
:return:
"""
def sub_curve(fpr, tpr, auc_score, class_name, sub_idx):
plt.subplot(6, 5, sub_idx)
plt.title(\'%s ROC Curve\' % class_name)
plt.xlabel(\'False Positive Rate\')# 横坐标是fpr
plt.ylabel(\'True Positive Rate\')# 纵坐标是tprplt.plot(fpr, tpr, \'b\', label=\'AUC = %0.2f\' % auc_score)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plot([0, 1], [0, 1], \'r--\')
plt.xlim([-0.1, 1.1])
plt.ylim([-0.1, 1.1])if show:
plt.figure("Maoyan video class AUC Curve", figsize=figsize)
plt.subplots_adjust(bottom=0.02, right=0.98, top=0.98)
for idx, cls in enumerate(MY_CLASSES):
if cls in classdict:
fpr, tpr, thresholds = calc_roc_curve(classdict[cls], class_name=cls, show=False)
auc_score = calc_auc_score(fpr, tpr)
print("%s auc:\\t\\t\\t%.4f" % (cls, auc_score))
if show:
sub_curve(fpr, tpr, auc_score, cls, idx + 1)
else:
print("%s auc:\\t\\t\\t0" % cls)
sub_curve([0], [0], 0, cls, idx + 1)if save:
plt.savefig("./maoyan_all_auc_curve.png")
if show:
plt.show()
文章图片
实际使用技巧
对于 ROC,一般来说,如果 ROC 是光滑的,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没有太大的 overfitting(比如图中 0.2 到 0.4 可能就有问题,但是样本太少了),这个时候调模型可以只看 AUC,面积越大一般认为模型越好。
对于 PRC(precision recallcurve)和 ROC 一样,先看平滑不平滑(蓝线明显好些),再看谁上谁下(同一测试集上),一般来说,上面的比下面的好(绿线比红线好)。当 P 和 R 越接近 F1 就越大,一般连接(0,0)和(1,1)的线和 PRC 重合的地方的 F1 是这条线最大的 F1(光滑的情况下),此时的 F1 对于 PRC 就好象 AUC 对于 ROC 一样。一个数字比一条线更方便调模型。
AP
严格的 AP 就是 PR 曲线下的面积,mAP 就是所有类 AP 的算术平均。
但是一般都是用逼近的方法去估计这个面积。
sklearn 实现:
sklearn.metrics.average_precision_score(y_true, y_score, average=‘macro’,
sample_weight=None)注意:此实现仅限于二进制分类任务或多标签分类任务。参数:y_true : array, shape = [n_samples] or [n_samples, n_classes]
真实标签:取0和1y_score : array, shape = [n_samples] or [n_samples, n_classes]预测标签:[0,1]之间的值。
可以是正类的概率估计、置信值,也可以是决策的非阈值度量(如某些分类器上的“决策函数”返回的)average : string, [None, ‘micro’, ‘macro’ (default), ‘samples’, ‘weighted’]
sample_weight : array-like of shape = [n_samples], optional sample weights.#方法封装
def calc_AP_score(class_info, class_name=None, average="macro", verbose=True):
res = average_precision_score(class_info[\'gt_lbl\'], class_info[\'score\'], average=average)
if verbose:
print("%s ap:\\t\\t\\t%.4f" % (class_name, res))return res
AP 计算方法
首先用训练好的模型得到所有测试样本的 confidencescore,假设某类共有 20 个测试样本,每个的 id,confidence score 和 ground truth
label 如下:
文章图片
接着对 confidencescore 排序得到:
文章图片
计算出 TopN 对应 Recall 和 precision。其中,对于某个 recall 值 r,precision 值取所有 recall> =r 中的最大值(这样保证了 p-r 曲线是单调递减的,避免曲线出现摇摆)这种方法叫做 all-points-interpolation。这个 AP 值也就是 PR 曲线下的面积值。
文章图片
例如:top5 的 recall=2/6, precision=2/5=0.4,当 recall> =2/6 时 precision 最大为 1。
top6 的 recall=3/6, precision=3/6,在所有 recall> =3/6 时 precision 最大为 4/7。
此时
AP=1*(1/6) + 1*(1/6)+ (4/7)*(1/6) + (4/7)*(1/6) + (5/11)*(1/6) + (6/16)*
(1/6) = 0.6621
?相应的 Precision-Recall 曲线(这条曲线是单调递减的)如下:?
文章图片
mAP
mean Average Precision, 即各类别 AP 的平均值
用上述方法分别算出各个类的 AP,然后取平均,就得到 mAP 了。mAP 的好处是可以防止 APbias 到某一个数量较多的类别上去。
sklearn 实现:
#mAP计算封装
def calc_mAP_score(classdict, verbose=True):
AP = []
for cls in MY_CLASSES:
if cls in classdict:
AP.append(calc_AP_score(classdict[cls], cls))
else:
print("%s ap:\\t 0" % cls)
AP.append(0)
mAP_score = np.mean(AP)
if verbose:
print("mAP:%s" % mAP_score)
return mAP_score
多类别情况下计算展示每个类别的 pr 图及对应的 AP 值
def show_mAP_info(classdict, show=True, save=False, figsize=(30, 22), fontsize=12):
"""
多类别情况下计算展示每个类别的pr图及对应的AP值
:param classdict:
:param show:
:param save:
:param figsize:
:param fontsize:
:return:
"""def sub_curve(recall, precision, class_name, ap_score, sub_idx):
plt.subplot(6, 5, sub_idx)
plt.title(\'%s PR Curve, ap:%.4f\' % (class_name, ap_score))
plt.xlabel(\'Recall\')
plt.ylabel(\'Precision\')
plt.plot(recall, precision)AP = []
if show:
plt.figure("Maoyan video class P-R Curve", figsize=figsize)
plt.subplots_adjust(bottom=0.02, right=0.98, top=0.98)
for idx, cls in enumerate(MY_CLASSES):
if cls in classdict:
ap_score = calc_AP_score(classdict[cls], cls)
precision, recall, thresholds = calc_precision_recall_curve(classdict[cls], class_name=cls, show=False)
if show:
sub_curve(recall, precision, cls, ap_score, idx + 1)
else:
ap_score = 0
print("%s ap:\\t\\t\\t0" % cls)
sub_curve([0], [0], cls, ap_score, idx + 1)AP.append(ap_score)
if save:
plt.savefig("./maoyan_all_ap_curve.png")
if show:
plt.show()mAP_score = np.mean(AP)
print("mAP:%s" % mAP_score)
return mAP_score
多类别情况下获取所需标签信息的方法
def get_simple_result(df: DataFrame):
y_true = []
y_pred = []
pred_scores = []
for idx, row in df.iterrows():
video_path = row[\'video_path\']
gt_label = video_path.split("/")[-2]
y_true.append(gt_label)pred_label = row[\'cls1\']
y_pred.append(pred_label)pred_score = row[\'score1\']
pred_scores.append(pred_score)return y_true, y_pred, pred_scores
def get_multiclass_result(df: DataFrame):
classdict = {}
for idx, row in df.iterrows():
video_path = row[\'video_path\']
gt_label = video_path.split("/")[-2]
pred_label = row[\'cls1\']
pred_score = row[\'score1\']
if pred_label in classdict:
classdict[pred_label][\'score\'].append(pred_score)
classdict[pred_label][\'gt_lbl\'].append(1 if gt_label == pred_label else 0)
else:
classdict[pred_label] = {\'score\': [pred_score], \'gt_lbl\': [1 if gt_label == pred_label else 0]}
return classdict
文章图片
对数损失(log_loss)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log_loss
log_loss(y_true,y_pred)
分类指标的文本报告(classification_re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函数用于显示主要分类指标的文本报告。在报告中显示每个类的精确度,召回率,F1 值等信息。
sklearn 实现:
sklearn.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labels=None,
target_names=None, sample_weight=None, digits=2)返回值:一个格式化的字符串,给出了分类评估报告。
参数:
y_true:真实的标记集合。
y_pred:预测的标记集合。
labels:一个列表,指定报告中出现哪些类别。
target_names:一个列表,指定报告中类别对应的显示出来的名字。
digits:用于格式化报告中的浮点数,保留几位小数。
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为 1
分类评估报告的内容如下,其中:
precision列:给出了查准率。它依次将类别 0 作为正类,类别 1 作为正类...
recall列:给出了查全率。它依次将类别 0 作为正类,类别 1 作为正类...
F1列:给出了F1值。
support列:给出了该类有多少个样本。
avg / total行:
对于precision,recall,f1给出了该列数据的算术平均。
对于support列,给出了该列的算术和(其实就等于样本集总样本数量)。
使用总结
- 对于分类模型,AUC、ROC 曲线(FPR 和 TPR 的点连成的线)、PR 曲线(准确率和召回率的点连成的线)是综合评价模型区分能力和排序能力的指标,而精确率、召回率和 F1 值是在确定阈值之后计算得到的指标。
- 对于同一模型,PRC 和 ROC 曲线都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而且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想评测模型效果,也可以把两条曲线都画出来综合评价。
- 对于有监督的二分类问题,在正负样本都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 ROC 曲线、AUC 评价模型效果;而在样本极不均衡的情况下,PR 曲线更能反应模型效果。
- 在确定阈值过程中,可以根据 Precision、Recall 或者 F1 来评价模型的分类效果。对于多分类问题,可以对每一类分别计算 Precision、Recall 和 F1,综合作为模型评价指标。
sklearn 实现:
mean_absolute_error函数用于计算回归预测误差绝对值的均值(mean absolute
error:MAE),其原型为:sklearn.metrics.mean_absolute_error(y_true, y_pred, sample_weight=None,
multioutput=\'uniform_average\')返回值:预测误差绝对值的均值。参数:y_true:真实的标记集合。y_pred:预测的标记集合。multioutput:指定对于多输出变量的回归问题的误差类型。可以为:\'raw_values\':对每个输出变量,计算其误差 。\'uniform_average\':计算其所有输出变量的误差的平均值。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为 1。
文章图片
均方误差(MSE mean squared error)
mean_squared_error 函数用于计算回归预测误差平方的均值(mean squareerror:MSE),其原型为:
sklearn.metrics.mean_squared_error(y_true, y_pred, sample_weight=None,multioutput=\'uniform_average\')返回值:预测误差的平方的平均值。参数:参考mean_absolute_error 。
文章图片
?均方根误差(RMS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文章图片
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 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d error)归一化均方根误差
文章图片
决定系数(R2)
R2 是多元回归中的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它是度量多元回归方程中拟合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反映了在因变量 y 的变差中被估计的回归方程所解释的比例。
R2 越接近 1,表明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越大,回归线与各观测点越接近,用 x 的变化来解释 y 值变差的部分就越多,回归的拟合程度就越好。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2_scorer2_score(y_true, y_pred, sample_weight=None, multioutput=\'uniform_average\')
文章图片
参考以下文章,自己总结的深度学习常用评估指标:
Terry:zhuanlan.zhihu.com/p/86120987
cicada:zhuanlan.zhihu.com/p/267901426
www.pythonf.cn/read/128402
路远:
www.zhihu.com/question/30…
点击关注,第一时间了解华为云新鲜技术~
【深度学习分类任务常用评估指标】
推荐阅读
- 教你用python爬虫下载1w+『ppt模板』,再也不用付费去购买啦!
- 爬虫遇到反爬机制怎么办? 看看我是如何解决的!
- AI框架中图层IR的分析
- Python实现AI图像识别-身份证识别
- 每个Python开发人员都应该知道的11件事
- 使用Android OS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挑战
- 如何用Python中的感知哈希确定2张图像是否相等
- Hyper(基于Web技术的开源终端)
- 如何在Windows中使用Python检索桌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