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美国作家包华石主讲,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写的《西中有东》。《西中有东》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此外,本周书单从经济、文学、艺术等类别选择了5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主打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西中有东》
作者:(美)包华石主讲
编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译者:王金凤
版本: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很多人秉持一种所谓的“常识”,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然而,只要做简单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唐宋时期就存在若干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相对应的核心概念,比如:变更世袭特权制度,以利于吸纳德才兼备的人才;根据事实与理性,而非宗教或社会特权来裁决政治;提倡对政府政策及其制定者直陈谏言等。


上述观点,都出现在汉学家包华石的首部中文专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之中。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西中有东》一书充分体现出包华石艺术史与思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他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包华石从“文化政治”的视角出发,试图触摸当年欧洲的社会心理:为什么欧洲会从17-18世纪的“中国热”,突然转变成19世纪的“中国冷”?包华石认为,欧洲的中国“热”或“冷”,只是源自当时西方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在建构“民族国家”的紧要关头,更愿意去强调中国综合体的哪个侧面。包华石认为,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


在论证中,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等。由此,他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此外,包华石还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包华石试图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董牧孜)

经济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共同利益经济学》 作者: (法)让·梯若尔 译者: 张昕竹马源 版本:商务印书馆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家是最受关注、最受争议的研究群体。这里甚至不需要说“之一”。他们首先是学者,而走出书斋,有的成为政策专家,有的成为股市专家。这些身份让经济学家饱受争议,留下为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服务的公共印象。即便只是作为知识分子而非专家的经济学家,只要为市场经济辩护,也可能被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和经济学家都不被普遍信任。


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要处理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他看到全球范围内再度兴起的民粹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人们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学家的怀疑,于是介绍他和同行的经济假设、研究过程和学理目的,试图化解人们的误会。就像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致敬他“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一样,他在这里的论证对市场也兼具“尊重”和“驾驭”的双重之义,既需要并保卫市场,又必须直面最广泛的尊严、情感,也就是“共同利益经济学”。而这一切在《共同利益经济学》中就从经济学家的日常工作细节开。(罗东)





文学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作者: (美)威廉·福克纳 版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福纳克写过很多长篇,也擅写长篇,好像他头脑中生来自有一幅广阔的图景,大江大河,千沟万壑,写出来又具体而微,人物的内在特性都被他捕捉住了。其中的代表作如《押沙龙,押沙龙》《八月之光》等已经成为美国的文学经典,相关的研究也很热。至于福克纳的短篇,被研究得比较晚,正在慢慢得到重视。
福克纳有个著名的说法,大意是写长篇为的是艺术,写短篇为的是赚钱糊口。但看过他的短篇《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烧马棚》,以及让余华学到如何处理心理描写的《沃许》以后,谁也不会相信,他写这样的作品只是为了钱。几个故事结构精巧,语言比之长篇更节制,内容上和其长篇互为应和、补充,南方的荣耀与衰败、躁动与死亡在简单的故事里构成更强的张力。
新近出版的这本《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应是收录福克纳短篇篇目最多的一本小说集,有“三分之一篇目中文初次翻译出版,二分之一篇目现行版本没有收入”,更全面地展现了福克纳短篇创作的样式和内容。(张进)


艺术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论电影》
作者:(法)巴迪欧
译者:李洋许珍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阿兰·巴迪欧和许多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一样,曾经都是迷影青年。电影也是他们思想中的重要议题。在巴迪欧的学生时代,他就在巴黎高师的左翼青年天主教杂志《新酒》上发表影评。他认为电影还给身处当代的人类形象以公道。本书搜集了巴迪欧从1950年代末至今的电影评论。他的评论的电影的范围很广,从艺术电影的作者们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奥利维拉、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好莱坞大片,比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还包括居伊·德波居伊·德波、1968年电影、闪电小组的战斗电影等的电影经历。巴迪欧通过思考个案出发,去建构一个体系。

此外,此书还收录了巴迪欧的一些有关电影理论文章。巴迪欧在看电影的时候,去观看并翻译了所谓的“作为哲学机器”的电影。电影是一种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不可分辨性作为场域的主流艺术。巴迪欧认为电影始终在与自身的不纯性战斗。而电影力求克服这种不纯性而走向无限。在革命的理念在20世纪失败之后,至少电影还让哲学家看到与不纯的世界展开斗争的希望。(徐悦东)


非虚构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作者:(英)马克·布莱克
译者:陈震
版本:雅众文化|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如果对“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感到很陌生,可以先去听一听他们的热门专辑,感受一下这只艺术摇滚、迷幻摇滚乐队的风格。听之前不要去看乐迷的评价,不要被“史诗级”等标签所左右,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即使时隔几十年仍能打动当下。《愿你在此》(IWishYouWereHere)中对欲望的追问,《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对自我的解剖,《迷墙》(The Wall)中对冷战阴影、教育体制的反思,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为何他们的音乐会席卷全球,被南非的黑人学生用来抵抗种族隔离,被保守主义阵营视作眼中钉。

翻开这本传记前,本来抱着作者会对乐队历史进行分析的期待,期待文本会解释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主创精神崩溃、乐队成员分崩离析,地下摇滚的生命力与资本逻辑的冲突应该如何化解……但马克·布莱克在叙述中没有任何阐释和升华,他做到了一个勤劳采访人员的本分,把事实信息通过采访收集事无巨细地摆在读者面前。在这本书中,阅读完成了一场对偶像的祛魅,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鸡毛蒜皮的罅隙,没有那么多浪漫化的色彩。阅读也驱使读者进行自主的思考,当一只地下摇滚乐队选择接受“成名”,当他们自己的成员都认为带着他们的名字的作品充斥虚伪的“动作”,身为表达者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吕婉婷)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文章图片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