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心理学给我们下的坑


说到心理学,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很多“经验”以示自己是懂得心理学的,但是,本周的《这才是心理学》告诉我们,如何判断出生活中的“伪心理学”,用科学的心理学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我们识人识己。
首先做个对比,不懂心理学的人觉得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的“伟大人物”,因为我们日常听到他的名字比较多,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实际上,内行的人认同他的并不多。原因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可被检验和可被重复,科学的理论都是经的起检验的,能在相同条件下得出相同的结果。
既然“大家”都被人诟病,那么心理学在生活中对我们的误导有哪些方面呢?第一个误区是,心理学常常被当成“马后炮”的“经验主义学科”存在,连小学生都在背诵的谚语、歇后语,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又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类金句,教育着后人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说服,以求得心理安慰。第二个误区是,世俗观念。已经在大脑里形成的思想是很不容易被改变的,作为基因控制下的人类,认为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其实真不是基因的复制繁衍的图谋么?基因有着复制的本能,于是给大脑一个欺骗,生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幸福感远大于他们造成的各种麻烦,所以,一代代的父母们生下了下一代的父母们,生生不息。
如此,认识了心理学的误区,到底科学的心理学是什么?先了解什么是科学,按照假设-实验-结论-推翻或质疑-排除因素再实验-新结论的程序反复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被称为科学的理论,完全公开地被人们实践、验证,进而推进人类科学进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实践经验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芜存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著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研究了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
本书介绍的心理学的各种误区和世俗偏见,阻碍着科学的心理学观念的发展,但我们既然学习了科学的理论判定标准和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会启示我们正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学现象,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对自己负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