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陈春花和华为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几乎没人能抗拒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华为与其传奇创始人任正非,近期发出一则声明,“矛头”直指国内知名学者陈春花,表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陈春花则表示:华为仅为学术研究案例之一。
双方看似完全对立的表述,让这一话题娱乐性和冲突感拉满,各大社交平台陷入了阵阵狂欢。
围绕着双方谁在说谎,人们第一时间则聚焦在华为与陈春花纠葛,但所提的种种看法和分析,却往往抓不住核心。借用知乎体所言:当我们在谈论陈春花与华为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必须指出,这一场舆论的狂欢,不仅是一场事实的“消亡”。最可怕的是,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却浑不自知。

01
重复、断言、选择性披露事实:
为什么我们变成“乌合之众”而不自知?

事件的核心矛盾,需要回到近年来一些自媒体以早年陈春花到华为拜访,进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夸张文章的标题和毫无底线的内容上。
比如:“任正非亲自当司机接送陈春花”,“华为军师陈春花到底有多厉害”,“陈春花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让任正非心甘情愿为她做司机”......
任正非和陈春花是谁,不必多说,而围绕两者更夸张的标题和内容,也不胜枚举:但两位知名大咖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被各路自媒体平台轮番戏谑,所造成的影响已经难以量化。



2022年7月初,事件持续酝酿终至爆发。
但吃瓜盛宴不会停,尽管华为已于近期明确表示这是一场误会,但一个双输局面已经无可避免的造成:华为的品牌与陈春花的社会人格,都已同步造成了伤害。
大闹一场,最后剩下一地鸡毛——这也是近年来舆论场上,一个又一个无比熟悉的桥段:从疫情政策的片面解读,到防疫新闻的曲解,从公众人物的“八卦”,到知名公司的种种“黑料”,在这个传播加速时代,谣言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与力度,击穿着脆弱的现实。
正如《大加速》一书所讨论的那样:当下世界在科技、生活、情感、艺术、新闻、政治、金融尽管迎来了全面加速且利大于弊,但加速引发的弊端则更具急剧性与破坏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在助长招摇与肤浅,而享受这一场加速带来的“快感”,整个社会都将付出越来越难以预测的代价。
代价的其中之一,便是当下的舆论似乎离真相越来越远,离“谣言”越来越近,最后的最后,热衷于吃瓜的我们却浑不自知,甚至自我感觉良好。
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个传播大加速时代,则更容易被“有心”的传播者利用。
一个段子曾这样讲到:一个官员出差,下飞机后,采访人员问他:你怎么看这个地方的“三陪女”问题?官员回答:这个地方有“三陪女”吗?随后,第二天新闻头版则变成了:xx政要下飞机后,第一句话是这个地方有“三陪女”吗?
官员又去出差,下了飞机后,采访人员继续问他:你怎么看这个地方的“三陪女”问题?这次,官员选择了沉默。结果,第二天新闻变成了:关于“三陪女”问题,采访人员再三追问,xx政要避而不答。
事实上,诸如此类曲解、歪曲、断章取义的传播,往往有着更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强调了三种传播上最有“杀伤力”的传播手段:断言、重复、渲染。
而在当下舆论环境中,不少自媒体人更将这三条路上持续“进化”,路子走得更野:他们选择性地披露事实,甚至是扭曲事实,并按照最有冲突色彩的排列组合,不断重复与渲染,以达成最“惊悚”、最劲爆的传播效果。
从这一点上,陈春花与华为此次事件,仅仅只是该“趋势”下中枪的典型代表。
而在这场闹剧中持续吃瓜的我们,往往会随着传播者被设计好的路径,义愤填膺,热泪盈眶,甚至于人心盲动,最终被利用。

02
谁在利用搞臭“华为”和“陈春花”悄悄牟利?

支撑这一切的,是利益。
仍以陈春花与华为事件为例: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夸大陈春花与华为关系的文章和短视频四处可见,不独为获取流量,在这背后早已形成了一种灰色、乃至黑色产业链。
例如,在知乎上,一些作者发布内容,文章标题大意为“任正非坚决要亲自当司机接送陈春花”,可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则开始推荐相关书籍,表示陈春花将十多年的研究理论都融合在了《价值共生》29套全集中,并附上了《价值共生》的链接。



更夸张、更悚然听闻的传播方式,则出现在短视频平台:“陈春花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让任正非心甘情愿为她做司机”、“华为军师陈春花到底有多厉害”类似的标题,频频出现。但发布这些内容雷同的账号的橱窗里,则有着一堆带货书籍。
而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账号售卖的书籍内容往往粗制滥造,售价低廉,绝大多数都是盗版书籍。
不独如此,此前据澎湃新闻报道,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书苑”“个体书店”“图书进货”等关键词,能发现大量售卖盗版书籍的商家。其中,许多经典名著类书籍以5.9元、8.8元等低价售卖。
而翻看买家评论:图书缺页、印刷质量差、看不清内容等差评不断,不少用户更是直言“这肯定是盗版”。
更令人感到愤怒的是,这些账号营销图书的方式中,存在着通过虚构一些不存在的“名人名言”,并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传播,并和图书捆绑销售。而短视频的主角,往往是知名作家、商业巨头、励志偶像等话题流量人物。
【当我们在谈论陈春花和华为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比如,这些账号一度杜撰张爱玲语录:“活的认真、笑得放肆、抬头遇见的都是柔情”。
而种种事实表明,不管是无中生有、扭曲事实的短视频,以及达人们夸张直播等,其水下却潜藏的“盗版书营销产业链”:他们无一例外,都靠“夸大宣传”获得流量,靠“卖盗版书”获得利润。
据媒体披露,当下众多盗版书商不仅运营大量的短视频账号,并且与达人们密切捆绑合作。并且,这些盗版书的门槛极低,只要有出版物原件和印刷机器就能批量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因如此,虽然售价极低,但盗版书商和达人们都能吃到很高的利润。
先前,澎湃新闻采访人员曾联系到一家盗版书供应厂家,后者表示:盗版书都是走批量渠道,卖的越多,赚得越多,一般成本价为2.5元的图书,卖出的售价将会定为10元一本包邮。而凭着短视频营销和达人出货,每天能到2万单,盗版书商的单日收入甚至能达到五位数,月入百万也不在话下。
然而,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显示: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条例规定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对申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审查,验证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大部分盗版书商家未获得出版物经营许可的资质却通过平台审核——相关报道显示,如今甚至连代办互联网平台《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也成为产业链的一环:“有心人”往往只需要付出几千元的价格,并只需要提供身份证等信息,即可在5-7天内拿到证件,在网上开店售书。
正因如此,盗版产业链凭着粗制滥造、损害版权、虚假拿证、忽悠平台,最终实现了主播与运营者利益分配,形成了一整套黑色利益产业链。
然而,维权成本与维权难度的居高不下,也在客观上让这一“黑色利益链条”资深干仗。可最终伤害的,却是当事人与企业。被蒙蔽双眼并上当受骗的,却是无数用户。

03
清朗与法制必不可少
但我们更要学会独立思考

但从积极角度来说,陈春花与华为事件或将成为网络舆论场一个标志性与转折性事件。
事实上,近年来在谣言、恶搞、暴力、炒作,以及饭圈的作用下,娱乐至死,“负能量”满满,网络空间的种种恶浊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从这一点上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早已成为民心所向、发展所需。而近年来网信办大力开展的网络“清朗行动”,已经在树立网络舆论文明中做出了重大且积极的尝试。



例如,2022年网信办“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中,就“谣言传播者”明确指出:全面清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生科普等领域的谣言信息,打上标签、做出明示。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敏感领域、敏感事件产生的各种信息加强识别;对影响大、传播广的无权威来源的信息及时查证。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多发、情节严重的平台和账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建立健全治理网络谣言工作机制。
而对任由“谣言”滋生暗长却试图“蒙混过关”的相关平台方而言,“清朗·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更是明确强调:面向网上新闻信息重点生产、传播平台,分阶段开展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加大网上新闻信息传播源头治理,把牢导向关。严打重点传播平台违规采编、超范围转载、篡改新闻标题、违规PUSH弹窗推送等行为。深化“自媒体”涉新闻信息网络传播乱象治理,集中清理违规账号和信息。聚焦解决手机浏览器、网址导航、主流工具类应用扰乱新闻信息网络传播秩序突出问题。
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正因如此,随着近年来在直播带货行业全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与各部门的补充性条款持续发出,靠着“盗版书”挣得盆满钵满的盗版书商与达人主播们,或许:“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而对于广大吃瓜群众来说,今后再面对这类危言耸听、选择性地表达事实、精心排列组合后的“八卦”与“秘史”,我们应该多追问一句:事实,果真如此?
只因事实一定经得起质疑,科学一定经得起证伪。
从另一方面来说,华为与陈春花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深远的:事实上,从1800年法国提出企业家精神开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企业家精神与商业文明的建立,无疑是来之不易、且历经艰难险阻的。
而多年来将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学者,也是传播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陈春花,以及这一类持续推动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与商业文明构建的群体,他们所做的积极尝试与功绩,绝不应该在一次次谣言左右的闹剧中,一笔勾销。
或许,大众语境下破坏一切很容易,但要重建价值却万分艰难。但对中国商业文明的持续发展而言,我们一定要多些耐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