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EDA最贵IPO来了:56岁复旦博士,干出市值400亿

投稿|EDA最贵IPO来了:56岁复旦博士,干出市值400亿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融资中国
华大九天刚上市 , 股价暴涨126% , 总市值超400亿 。
千呼万唤 , 国内EDA终于迎来重磅IPO!
今日 , 华大九天登陆创业板 , 股票发行价32.69元/股 , 发行市盈率高达333.39倍 , 创下创业板历史新高 , 而中芯国际、韦尔股份、普冉股份以及中国联通等明星配售团更是增色不少 。
截止发稿前 , 华大九天股价已经高达74.02元/股 , 相比于发行价暴涨126% , 总市值破400亿 。
这是继概伦电子之后 , 国内EDA 企业上市第二股 , 同时 , 华大九天也是公认的国内 EDA 龙头 。
所谓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 , 即电子设计自动化 , 利用计算机辅助 , 来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的大型工业软件 。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上游基础工具 , EDA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价值举足轻重 。
然而 , 长期以来 , 国内EDA市场被全球三大巨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垄断 , 大约占据着80%的市场份额 。在这巨头严防死守的EDA市场 , 华大九天却能在局部形成突破 , 拿下国内EDA市场约6%的市场份额 , 位列本土EDA企业第一位 。
回顾华大九天的上市逆袭之路 , 可以说是我国EDA企业负重前行的缩影 。
01 56岁复旦博士 , 带队打响EDA突围战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 。
1983年无锡微电子工程批准建设 , 计划建设一条3微米MOS生产线 , 同时希望合作方提供一套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 帮助我国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
1989年 , 为打破集成电路行业的封锁 , 17家单位、200余位专家、学者、学生聚集在原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 开发我国首套集成电路计算机设计系统“熊猫系统” 。
这其中 , 就有华大九天现任董事长刘伟平 。彼时 , 参与“熊猫系统”项目时 , 他还是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 只身前往北京 , 也没有考虑太多 。直到毕业后 , 他依旧在北京进行项目攻关 , 并负责EDA工具的开发工作 。
1990年 , “熊猫系统”正式公布 。然而 , 千辛万苦开发出来的“熊猫系统” , 在实际的落地应用中反响平平 , 高新科技国宝 , 变成了一头笨熊 , 这对研发人员的打击很大 。到了年底 , 项目开发仅剩十几人还在硬撑 , 这其中就包括专注EDA的刘伟平 。
直到1992年 , 熊猫系统的实用化版本终于面世 , 作为整个项目组骨干成员的刘伟平 , 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年仅26岁的他被任命为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
但90年代的国际局势 , 还是给刘伟平和国产EDA泼了一盆冷水 。当初限制EDA进口的“巴统”影响力逐渐下降 , 导致Cadence和Synopsys这样的EDA巨头进入中国 。缺乏保护的国产EDA , 被国外产品冲击的溃不成军 。加上当时国内“造不如买 , 买不如租”的行业思维 , 国内EDA行业逐渐萎缩 。
面对恶劣的行业形势 , 刘伟平依旧坚持了下来 。2002年 , 华大电子带着IC设计业务和EDA业务 , 从中国华大独立了出来 。不过对于刘伟平而言 , 核心业务还是EDA 。
2008年 , 国务院审议通过“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方案 , 作为重大技术专项之一 , EDA获得了国家支持 , 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国微集团等第一批国产EDA企业相继成立并被重点扶持 。
2009年 , 刘伟平带领华大电子EDA事业部独立 , 成立了华大九天 。自此 , 承载了“熊猫系统”的华大九天扛起国替的大旗 , 打响EDA突围战 。
12年过去 , 华大九天不但活了下来 , 旗下的EDA业务更位列国产第一:2019年至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57亿元、4.15亿元以及5.7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1.04亿元、1.39亿元 。亮眼的业绩 , 也是华大九天冲击创业板的关键动力 。
02 有“国家队”撑腰 , VC/PE云集现阶段 , EDA 市场基本被国际巨头新思科技(Synopsys)、楷登电子(Cadence)和西门子 EDA 所垄断 , 三者大概占据了市场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 , 而国产EDA企业 , 只能在剩下的20%市场中抢饭吃 。
实际上 , 华大九天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在 2019-2021 这三年都是翻倍了的 , 但与巨头相比 , 40多倍的营收差距仍是无法轻易跨过的鸿沟 。
如此大的差距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 , 国内 EDA 行业前期的发展基本是“孤军奋战” , 在这个行业坚持了十年的企业屈指可数 , 且在这十年的过程中 , 也基本没多少企业加入这个行业;差距越来越大 , 但华大九天仍一直坚守在 EDA 领域;即便是华为哈勃 , 开始布局 EDA 也是 2019 年之后 , 其投资的企业 , 比如阿卡思微电子、立芯软件都是 2020 年才成立的企业 。一个行业要发展 , 既需要人才 , 也需要资金 , 而在此之前 , 国内 EDA 企业应该说是即缺钱 , 也缺人才 。
二是 , EDA 作为集成电路工具 , 是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向先进制程演进的过程中 ,  EDA 工具必须紧随新工艺的特点不断升级完善才能满足新工艺的应用需求 。也就是说 , 必须要有设计、制造等企业的配合和支持 , EDA 工具才能不断的实现产品创新升级 。而此前被巨头垄断的市场 , 华大九天等企业即便是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难度也很大 , 一方面是使用习惯 , 另外一方面也涉及到技术上的差距 。
所以 , 能像华大九天这样“十年磨一剑”的EDA企业 , 实属不易 。然而 , 尽管市场形势严峻 , 华大九天还是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
2020年 , 华大九天拿下国内EDA市场约6%份额 , 在国内企业中位居榜首 。华大九天在液晶平板显示领域 , 还是全球唯一可提供全流程EDA设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 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
公司业务布局中 , 华大九天可以提供模拟/数模混合IC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 , 数字SoC IC设计与优化解决方案 , 晶圆制造专用EDA工具和平板显示(FPD)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 。对接客户包括华虹、京东方、上海兆芯和TCL等一众厂商 ,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链 。
从营收量级来看 , 华大九天在2020年 , 收入已经破4亿元 。同类企业中 , 概伦电子营收1.4亿 , 广立微营收1.24亿元 , 思尔芯营收1.33亿元 。在国内EDA企业中 , 华大九天是绝对的龙头 。想要继续向上发展 , 扩充研发资金、维持项目运营是必然的选择 , 这就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
目前华大九天的业务中 , 晶圆制造领域华大可覆盖中芯国际和华虹;IC设计领域可以覆盖紫光展锐;CPU涉及业务可以覆盖兆芯 , 平板业务可以覆盖京东方和TCL科技 。目前仅有的短板 , 主要是国外巨头掌握的数字电路设计业务 , 相关设计需求 , 也是国内市场的焦点 。
华大九天IPO的资金分配 , 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次IPO计划筹集25.51亿元 , 除了7.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外 , 剩余资金主要针对公司业务的升级开发 。其中“数字设计综合及验证EDA工具开发项目”的投资额 , 更是达到了5.67亿元 。
从招股书来看 , 华大九天并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 中国电子有限持有26.52%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另外 , 据不完全统计 , 自2009年成立至今 , 华大九天已累计获得5轮融资 , 背后不乏中国电子、中电金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国中资本、深创投、元禾璞华等知名VC/PE的身影 。
其中 , 中国电子有限、中电金投、大基金和深创投四家股东均为国有股东 , 合计持股比例为54.94% , 有“国家队”在背后撑腰 , 公司闯关资本市场底气十足 。
 
03 华大IPO之后的市场隐忧7月17日晚 , 华大九天公布了发行公告 。其公告显示 , 华大九天将发行价格定为32.69元/股 , 这个价格所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为333.39倍 。这是创业板自2009年开板以来发行市盈率最高的新股 。
市场给予如此高估值 , 原因除了EDA带来的行业溢价之外 , 几个重量级伙伴积极参与战略配售也为华大九天增加了不少光环 。
根据华大九天发行公告 , 此次参与其战略配售的企业有中芯国际(688981.SH)旗下投资公司、韦尔股份(603501.SH)、普冉股份(688766.SH)、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公司以及中国联通(600050.SH)旗下投资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以及国家级大型投资基金 。
而明星配售团鼎力加持的背后 , 无疑是看中了华大九天的发展前景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 , 华大九天是国内名副其实的EDA行业龙头 。
据华大九天招股书显示 , 在目前的全球EDA行业格局中 , 拥有完整的、有总体优势的全流程产品 , 并在部分领域有绝对优势的分别是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三家国外厂商 , 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 , 为行业第一梯队;华大九天、KEYSIGHT、SILVACO等7家企业位于第二梯队 , 拥有特定领域全流程产品以及局部领域的技术领先 , 占全球市场的15% 。
而第三梯队则有概伦电子、国微集团、芯华章等国内企业 , 这些企业与第二梯队的区别则是以工具为主 , 没有形成全流程产品 。
单看营收业绩 , 华大九天也是国产EDA企业中最拿得出手 , 2019年至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57亿元、4.15亿元以及5.7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1.04亿元、1.39亿元 。
然而 , 华大九天高速增长、业绩亮眼的背后 , 也有B面 。
首先是公司业务上 , 华大九天在招股书中就指出 , “公司既有模拟电路设计及验证工具尚不支持16nm及以下先进工艺设计” 。这就意味着 , 就算客户企业对先进工艺和制程有开发意愿 , 公司也不能提供相关服务 。
除了业务短板外 , 华大九天未来的研发之路 , 面临着持续的“烧钱”压力 。公司目前的IPO资金中 , 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要这么多钱周转 , 也暴露了公司财务的明显问题:应收账款较高 。
2018年-2020年 , 华大九天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7842.21万元、1.14亿元和2.29亿元 , 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2.01%、44.49%和57.31% 。也就说 , 华大挣一块钱 , 到手只有五角 。因为另外的五角 , 还在到款的路上 。
漫长的回款时间 , 主要和华大九天的业务模式相关 。半导体行业追求稳定 , 签订的往往是长期合同 , 合同中的回款周期也相对较长 。
另外 , 值得注意的是 , 受益于政策支持 , 公司获得了大量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 , 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5%、67.99%、77.48% , 占比相对较高 , 因此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为1269万元、4013万元、5324万元 , 过度依赖政府补助并非长久之计 , 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 。
不过 ,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 , 华大九天在研发上的投入毫不手软 。其近三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35亿元、1.83亿元和3.05亿元 , 虽然从投入的金额来看 , 仅占巨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等主要国际竞争对手三年研发收入的0.99%至4.21%之间 。但就华大九天自身来看 , 其将营收的一半都投入研发 , 勇气可嘉 。
【投稿|EDA最贵IPO来了:56岁复旦博士,干出市值400亿】作为国内行业龙头 , 华大九天花了十二年时间 , 终于赢来了一张资本入场券 。然而这张入场券 , 仅仅是比赛的开始 , 其技术能否突破 , 上市后又能否持续得到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 仍需后续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