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长大了

【当你长大了】我必须说,我们是有梦想的一代。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每个人都被问起那个经典的问题,"长大了你想做什么?"。最早的答案可谓五彩缤纷,千奇百怪。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要做宇航员,还有主席,老板,明星,大侠。。。各种有着漂亮外衣的英雄人物。到了初中,再被问起同样的问题时,懂得用现实一些的回答了,老师,医生,警察,技工。。。转眼到了高中,答案更加实在,考取某个大学就好了,然后就有工作了。嗯,就这么简单。等到了大学。。。
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吗?人从小变大,梦想却从大变小。
是的,我们降生的那一刻,也许是最美妙的一刻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走的路有千千万万种可能,在那一刻我们拥有所有这些可能。但在那之后,所有的差异化开始了。你家的背景和别人不同,这改变了那些可能事件的概率;你周围的人的性格和别人的不同,这又改变了一些概率;你喝的奶和别人不同,这还是改变了概率。。。
正是有得必有失。最早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于是我们开始前进,但每当迈出一步,可选的路就少了一半,越走越少,越走越少,到最后,花花世界已只剩为数不多的几条路而已。在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总是觉得仿佛我们的鞋只认识这样的路似的,一些可能更好的路在不经意间居然错过了。老辈人说,这都是命,其实,这哪是命啊,这只不过是在走迷宫而已,只是有人走得意气风发,有人走得步法迷乱。
我们常说,盖棺定论,当一个人死了,给他盖上棺材,这时候就可以赋予他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总结了,这个人一辈子,做过什么大事,或者什么亏心事,都可以下结论了。但其实,要给一个人“定论”,何必等到盖棺,在他未死时,未老时,中年时,就可以看出端倪了。一个人若40岁仍是司机,则很可能一辈子都是司机了。古代智者曰,观其言而知其行,闻其声而识其人,便是此理。
市面上也有很多书,什么“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其实这些都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人生道路的至理是,你走的路决定了你将走的路。一个人的属性是全方位的,性格,习惯,爱好,视野,资本,后台,等等。每个属性都被赋予了一些数值,以此来表征一个人的素质。你某个时刻的属性决定了你适合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会怎么做,等等。而你做的事又会影响到你的属性值。以前读书时常有人问我,“我成绩不好,应该怎么补?”,答曰,“回去补基础先。”,又问,“基础也不好啊,怎么补?”,答曰,“补基础的基础,从最前面补起,基础的基础学好了,就能学好基础。”其实人的成长,真的就像加速运动,一开始大家都跑得慢,后来大家都比以前跑得快,甚至每个人加速度都差不多的,但是,起始速度的些微区别,会使彼此间的距离(位移)在此过程中慢慢放大,越来越明显,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超过别人很多,或是落后别人很多。若你落后别人,此时想追上人家,是很困难的,倘若你能回去调整初始速度,那就容易的多了。
嗯,补习功课一事貌似还比较容易做到,但像性格,习惯,爱好等,又岂是轻易能改变的?传言美国科学家最近发布了一个研究结果,说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就可以预测出很多成年后的行为。翻译成中国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如此,便难了。一个人成年前的成长,往往是不由自己做主的,5岁的孩子又岂能分辨该向父母学哪些东西,不该学哪些东西?或是该形成什么样的性格,而不是什么样的性格?只好在“命运的安排“下摸爬滚打至成年,待成年后,才发现养成了些坏性格,坏习惯,早已身陷其中,却又积重难返。能自我发现者尚好,不能发现者,恐怕就从此被限定在某条死路上了。
这正是,因能生果,万物绝非无中生,果又成因,世事无常变化忙。因果相生,百试不爽。
那么,对那些发现自己身陷重围的人来说,如何才能跳出这一怪圈呢?
在佛教的逻辑里,俗世的烦恼,庸俗皆因七情六欲而生,欲脱俗者,断此俗根即可。这可算是一招,只是从来都只有佛能做到,对芸芸众生来说谈何容易。退一步讲,就算可以做到,其代价也太大,感情和欲望如此美好诱人,有几人愿意放弃?人之为人,正是因丰富的感官和体味,使得各人不同于别个。而那种种刺激销魂的感觉/经历(我知道你会想歪),又岂是一尊石佛所能体会?
不能塞其源,则可疏其流,这是大禹治水告诉我们的至理。疏通往往更能解决问题。前面说了,我们今天的窘境都是起因于之前的选择,一次次的选择导致可选择的范围越变越小。那么,疏导的含义就是,在做选择的时候,尽量留住那些原本将要被放弃的可能路径。用俗话来讲,就是“留条后路”。
性格,习惯等等的后路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可以不去做,但你还可以看,可以听。如果你很内向,那就和外向的人多交往,如果你不喜欢讨论政治,听听喜欢谈论政治的人的言论。有人说过,要想击败你的敌人,就得先了解他。假如有一个人和你在不同职业,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性格爱好,那就去了解他吧。你可能不喜欢他,也没有共同话题,但是,他所走的路也许是你在幼年时稍微调整一下方向就会达到的,在他的身上,你将会看到许多你原本可能拥有的性格,爱好,或成绩。所以,尝试去喜欢你不喜欢的人吧,尝试去了解你不愿去了解的事物吧,他们中可能有很多是你原本应该喜欢的,愿意了解的。
最终,你会找回那个“丢失的自己”。
当然了,除了会看会听,还要会甄别。看和听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东西。了解别人,你是在了解那些被你放弃的选择,其中的好的东西应该被找回,而坏的东西可以放心过滤掉。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自己,知道了自己放弃的,也要知道自己得到的,能识人,能知己,这才是完整。
也许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正在另一个人身上浮现,你该庆幸,你知道,你和你的梦想并不那么遥远。如果你再多了解他一点呢?是的,也许你能比想象中更接近你的梦想。
嗯,我们曾是有梦想的一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