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第27课 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呢()

坚持分享第262天2018.5.28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呢?

电影《阿凡达》里有个片段,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男女主人公在最美的场景下互相说了一句,i see you,我懂你。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亲密关系最好的诠释,我看到了你的内心,而不只是你的外在。所有的父母都很爱孩子,他们每天花心思买新玩具,上早教班,去美术馆,策划亲子旅游。父母希望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孩子看到的更多,了解更多。
于是我们总是那么忙碌,我们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尽管这样,我们好像还是觉得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他爱戳爸爸的鼻子呢?为什么他总是把饭菜放在头上呢?为什么他每次都不肯穿鞋出门?是呀,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呢?
如果问你上一次你静静地观察孩子是在什么时候?很多人也许都不记得了,是的,我们每天都忙碌着看孩子,但好久都未真正看到孩子。那么家长该如何观察孩子呢?今天呢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观察孩子的两大原则和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区分事实和观点。说到观察,很多的父母会说我观察孩子了呀。有的家长说,女儿玩儿的时候,我就会坐在一旁观察,我发现他特别有好奇心。还有个家长说,我常常在早教课上观察儿子怎么和其他孩子互动,我觉得儿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从不主动去争取他想玩儿的玩具。
【第27课|第27课 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呢()】这两种描述看似是观察,其实却是评判,原因在于把事实和观点混淆了。比如一个人说,我觉得今天好冷,另一个人可能就会反驳说,今天15℃不冷啊。如果第二个人能够分清,第一个人说的只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事实,那么就不会进行这样无谓的争论了。
对于观察孩子来说,区分事实和观点是第一大原则,父母要真正的了解孩子,首先要保证自己观察到的是事实。上面这两位妈妈分享的例子当中,她们根本没有看到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孩子贴标签而已。在美国从学前班开始,就会对孩子进行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教育。对于没有从小接触过这一类系统训练的父母来说,在实际操作时,常常会忘记对两者进行区分。
所以呢,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自己。当你想要陈述事实的时候,可以用我看到,我听到这样的话开头。而你想要表达观点的时候,可以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感到这样的话开头。这样的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鉴别了。
那么观察孩子的第二个原则呢,就是要记录下来,寻找规律。
一位任职老师曾经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他曾在一个幼儿园做园长。期间呢,有个问题男孩,班主任说他每天都和其他的孩子打架。这看起来是个事实,每天打架,听上去这个问题真的很严重。当时这位任职老师让这个年轻的班主任给这个男孩做了一个行为记录日记,记录下他每天打架的情况。一周之后呢,这个年轻的班主任自己发现了问题。
他的日记上是这样写的,周一杰森和阿曼达因为争抢托马斯玩具而打架,周二杰森打了1伊万,因为伊万想和他一起玩托马斯玩具。周三、周四、周五,之后的每天的都出现了同一个关键词,托马斯玩具,这时班主任才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哪里。后来他多采购了两套托马斯玩具,打架的现象就没再出现了。
这也是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记忆,从而导致我们将观察简化了。孩子不爱吃饭,孩子不和其他人打招呼,这些的确是观察,但是这样的观察是不到位,不全面的。我们无法从这样的观察当中得出结论,并找到应对的方法。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你想要了解孩子某个方面的表现时,不妨把这些观察详细的记录下来。之后呢,也会惊讶的发现,原来从这些详细的观察当中,就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了。
最后呢,我们再来谈谈观察时的记录方法,ABC原则,这也是美国幼儿园老师培训时的知识。那么ABC中的A呢,就是英文单词中的Antecedent,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前情是什么。B就是belief,孩子当时在干什么?行为是什么?C那就是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那么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够光记录当时发生的情况,而且要记录下前因和后果。当然有时A和C并不一定同时存在,大家呢可以灵活的运用。
举个例子来告诉大家更好的理解。普通的记录可能我们只会记录说,嘟嘟每天吃饭时喜欢把牛奶打翻在地上,ABC记录呢,就需要这样来说。嘟嘟每天吃饭时喜欢把牛奶打翻在地上,每当这个时候,妈妈爷爷奶奶都会围过去。爷爷会把奶瓶捡起来,妈妈和奶奶会在一旁很严肃的告诉嘟嘟,不可以这样。但嘟嘟看上去还挺开心,让全家人感到很无奈。
从普通的记录里,对于接下来如何解决问题,我们得不到任何的线索。但是从ABC记录里,我们可能会进行一些假设,比如嘟嘟是不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寻求关注呢?因为每次他打翻牛奶是全家人都会围过去。也正因为如此,他看上去还挺开心的。有了这样的假设后,我们就很容易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了。平时呢,家人要多给予多的关注,但当他打翻牛奶时,反而要减少关注。这样就能打破嘟嘟之前的认识,觉得打翻牛奶,全家人就会围过来。
以上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观察孩子的两个原则和一个方法。说到这儿,可能会有些妈妈问,到底平时应该观察什么呢?其实观察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观察的心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看到孩子。那些所谓的标准只是外在的希望,我们真正看到孩子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孩子的外在,而是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在这里衷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和孩子都能够建立起这样的连接,能够和孩子互道一声,I see you,我懂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