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尹烨落入凡间,华大基因突变 | 钛客说
文章图片
文 | 最话FunTalk , 作者 | 任雪芸 , 编辑 | 王芳洁 , 栏目策划 | 赵虹宇【本文为钛媒体「钛客说」X 最话FunTalk 联合出品】
2021年中 , 79年出生的尹烨代替84年出生的徐讯 , 成为了华大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那时他已经挺红了 , 算是科学和商业界双重的流量明星 , 在抖音上 , 尹烨的粉丝数超过了260万 。
大约是次年4月 , 这位明星开始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 , 为华大的益生菌带货 , 你可以说这是一次流量变现 。他的战绩也斐然 , 短短几个月时间 , 尹烨抖音橱窗的销售额超过了2000万元 。
不过 , 很少有人注意到 , 其实尹烨购物车里的链接——优美达牌益生菌并非华大基因的产品 , 它来自于华大集团旗下的另一家公司——华大精准营养 , 严格意义上来说 , 这是两家兄弟企业 。所以 , 尽管对于尹的这次擢升 , 华大集团内部人士给的说法是 , 华大内部推行高管轮岗制度 , 那时刚好就轮到他了 。但不管怎么说 , 集团CEO的这个身份 , 让尹烨的带货更名正言顺了 。
此后 , 尹烨的抖音账号风格骤变 。相关带货视频不仅出没频繁 , 内容也直截了当 。它首先宣传益生菌具有诸多功效 , 包括保护肠道、促进排便、解酒、减肥、降尿酸、缓解失眠 , 甚至是促进女性私密健康 , 然后再一锤定音 , 直推产品 , 价格倒也不算贵 , 通常只有几十块 , 一两百块 , 明显的大众消费定位 。
大概是人红是非多 , 这件事也给尹烨招来了麻烦 , 近日 ,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表扬尹烨证明自己卖假药:公布几十篇论文无一检验过其益生菌的任何生物学作用》 。饶毅表示 ,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益生菌产品多达数百种 , 主要以保健食品或者普通食品的身份存在 。
可能尹烨也弄不清楚 , 为什么饶毅非要揪住他不放 , 市场上卖益生菌的公司千千万 , 凭什么只有他被饶毅连续炮轰了6天 。
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 , 尹烨和华大之前立的flag太高了 。一旦他们开始降维 , 开始入世 , 就会让人感到幻灭 。
要说起来 , 益生菌虽然门槛低 , 好歹是微生物 , 与华大的生物科技公司定位还有些相关 , 但其实这家公司目前还在市场上推出了面膜产品 , 和其他品牌一样 , 华大的面膜也是委托生产 , 成分也常见 , 跟生物科技关系不大 。此外 , 华大旗下甚至还有保险经纪公司 , 这可真的连生物学都算不上了 。
很多人认为 , 华大急着赚钱 , 是因为华大基因在走下坡路 , 比如其2021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0.08% , 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又预计同比下降33.70%~46.59% 。
但这种说法其实不成立 , 因为华大系并不止有华大基因 , 几天前刚刚获批科创板上市的华大智造 , 目前已实现可观的净利润 。
说起来 , 还是欲望决定了这家公司的走向 。早在2018~2019年间 , 针对华大发力三产业务 , 联席董事长王石就曾经提示过 , 现阶段的公司最该做的是战略聚焦 , 而华大走的有点太快了 。
某种角度上 , 公司也是有机体 。它也有自己的基因 。那么华大的基因是什么呢?汪建一定认为是科学 , 但从现实来看 , 华大的基因应该不止于科学 , 至少像它的名字一样 , 还有一个大字 。
其实当一家公司太想做大了 , 是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 , 然后科学便臣服于欲望 。
01在尹烨个人的百度百科中 , 介绍其为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 。不过饶毅将尹烨称为“水博士” , 因为“根据哥本哈根大学的记录 , 尹烨的论文是2015年开始研究 , 2018年提交 。而尹烨同时期任华大基因的CEO 。显然 , 只有他知道自己这是什么博士” 。
当然 , 饶毅的檄文后来又受到了哥本哈根大学校友的抨击 , 因为这所学校真实存在 , 历史悠久 , 虽然在中国名气不是很大 , 但确实出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不过我们在查找资料时看到一段有趣的记录 , 来自于汪建个人的百度百科 , 2010年 , 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 , 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 。
于是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就形成了 , 华大基因与哥本哈根大学首先展开了合作 , 随后它的高管获得了这家大学的博士学位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在此我们只是陈述事实 , 无意于证明这两件事的相关性 。
在益生菌的有效性受到饶毅质疑后 , 尹烨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 , 均历数华大有关菌群的研究文章 , “华大基因发表了SCI收录论文3565篇 , 其中与菌群研究相关的有71篇 。”尹烨表示 。
但是这篇文章没有回答一个问题 。2021年中 , 刚刚当上集团CEO的尹烨在一次专访中 , 对采访人员说 , “不愿意挣快钱 。”那么卖益生菌算不算挣快钱呢?
同样 , 2018年1月 , 尹烨在JP Morgan会议上率先发布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正式进入百元美金时代 。但是目前 , 在华大基因的官方旗舰店里 , 各种基因检测被包装成了To C的产品售卖 , 其中个人全基因组检测的标价为56800元 , 打完折也要45800元 。
这正是这些年 , 人们无法穿透华大的原因 。因为它总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 一个是入世的商业公司 , 一个是出世的研究机构 。其实这种特性也不仅表现在华大基因和尹烨身上 , 其创始人汪建同样如此 。
2019年 , 我们的同事曾经和汪建面对面聊过 , 问他:“上市的时候 , 你为什么钟也没敲 , 转身就走了?”
汪建当时回答说:“我为什么敲那个呢 , 我怎么能沾那个东西呢?”
但紧接着他又说:“让我敲钟的时候 , 我要上厕所 , 那一刻尿频、尿急了 , 所以没有说跟敲钟过不去 。”
你看 , 短短几分钟里 , 汪建就给出了两个汪建 。
在这两个汪建当中 , 有一个是这样的 ,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 , 他不是一个商业能驱动的人 , 这是他和王石最大的不一样 。王石是一个正经商业上市公司的老总 , 而汪建则是一个从基础科学“拐”过来的 , 不小心被逼到市场去的人 。
而另一个看起来又很不一样 。
2013年 , 华大集团收购了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公司) , 并在CG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基因测序仪器业务 , 也就是当下即将IPO的华大智造 。
但是随着2016年华大智造成立 , 华大基因的股民们发现 , 这家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市场前景的公司 , 其实并不在华大基因旗下 , 这件事一度引发了股民们的反弹 , 认为华大没有把好东西装到上市公司里 。
但其实 , 华大智造不仅没在华大基因旗下 , 从股权关系上来看 , 它甚至不在华大集团(华大基因母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 。根据天眼查显示 , 华大智造的大股东为华大智造控股有限公司 , 这是一家由汪建全资拥有的公司 。
三年前 , 我们的同事问过王石一个问题 , “汪建是一个不接地气的人吗?”王石回答说 , “你们都产生误解了 。论接地气 , 汪老师是高手 。”
02一位从事基因检测的研究人员至今还记得 , 多年前曾经去过一次华大基因的实验室 。上百台Illumina的测序仪摆在那里 , 占到了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通量 , 真是奢侈 。
也因为掌握了如此大的通量 , 华大基因曾经对多种亚洲生物进行过基因测序 , 在全球顶级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
这位研究员认为 , 在中国 , 华大基因确实带动了高通量测序行业的发展 , 尽管很多研究具有工程性 , 但它们的成果仍然是很大的学术贡献 。但他同样为这家公司的现状感到惋惜 。
就2021年华大基因的年报来看 , 这家公司目前最大的两块业务是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和生育健康检测业务 , 而精准医学检测相关业务其实主要指的就是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服务 , 生育健康检测业务则指的是无创产前筛查(NIPT) 。
众所周知 , 无论是新冠核酸检测还是NIPT , 在基因测序行业里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门槛都不算高 , 尤其是新冠核酸检测 , 目前市场上的相关公司汗牛充栋 , 再加上政府层面的价格控制 , 目前其单价和毛利率都已出现大幅下滑 。
而NIP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则充满了跌宕起伏 , 该项业务曾一度被叫停 , 放开后又因为过度营销 , 饱受争议 。
2018年 , 虎嗅一篇名为《华大癌变》的文章中 , 指出出于商业利益且过度营销 , 华大的核心业务NIPT(无创胎儿DNA检测)让部分医生做出了不准确的判断 , 导致患者放弃全面检查 , 最终一些孕妇产出了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 , 给家庭带来了一生的悲剧 。
此后 , 华大基因的NIPT业务增长急速放缓 , 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 , 基本出现了持平 , 与此同时 , 随着NIPT市场的成熟 , 这项业务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滑 。
上述研究员指出 , 作为辅助诊疗检测项目 , 基因测序行业目前公认的最有技术门槛 , 且最具前景的领域应该是肿瘤NGS检测 , 因为相当大一部分的癌症是因为特定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导致 。而肿瘤靶向药的原理就是针对这些位点 , 进行精准医疗 。
但是这并不容易 , 因为产生癌变的基因位点通常有几十个 , 没有精确的靶点之前 , 为了找到有效的靶向药 , 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 。
而基于肿瘤NGS检测 , 就可以精准的锁定基因突变位点 , 然后再对患者进行精准医疗 。
2015年至今 , 可能有上千家基因测序创业公司诞生 , 其中大部分的方向都是肿瘤NGS检测 。“这些年拼杀下来 , 剩下的不多了” , 上述人士表示 。
但也有一些公司在竞争中成长起来 , 目前行业公认的头部企业为燃石医学、世和基因等 。
显然 , 作为中国最早的基因测序商业公司 , 华大基因在肿瘤NGS检测领域 , 发展的并不突出 。2021年 , 华大基因的相关业务收入仅为3.8亿元 , 而燃石医学和世和基因的营业收入均在5亿元左右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原因无非是在相关细分赛道上 , 华大基因的竞争力不显 。
“可能华大太大了吧 , 所以在每个细分领域 , 都没有扎下去 。”上述研究员表示 。
另外 , 还需要注意的是 , 肿瘤NGS检测业务本质上是医院检验科的拓展 , 患者选择哪家检测机构 , 往往决定权在医生手中 。
也因此 , 当下很多从事肿瘤NGS检测业务的公司 , 都在自建一支强干的销售团队 , 尤其一些药企背景的企业 , 在撬动医生资源方面会更有经验 。
而贯穿科室的能力 , 显然并非华大基因的强项 , 在业内看来 , 华大基因更侧重于服务供应商的定位 。
一个例子是 , 此前华大基因曾经推行过干细胞储存业务 , 当时它的模式就是通过各地代理商合作的方式去落地 , 但不久后 , 华大基因与个别代理商发生了严重争执 。
2021年至今 , 华大基因股价一直处于下行区间 , 今年以来 , 华大基因股价跌超24% , 近8个月跌超42% , 相距257.89元/股的最高点 , 已经跌超了七成 。
从连续斩获19个一字涨停到如今的持续下行 , 不过两年时间 , 华大基因的股价已经回到了新冠疫情暴发之初 。
03其实 , 当华大基因固守在NIPT、新冠检测等低门槛领域时 , 华大系并非没有走上艰难的道路 , 那就是华大智造 。现在看来 , 这条并不拥挤的道路 , 将让华大系和汪建通往新的高度 。
在汪建口中 , 华大智造是“被美国人逼着来的” 。因为在这家公司诞生之前 , 整个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和核心技术、专利已经被Illumina、ThermoFisher、罗氏等跨国医药巨头所垄断 。尤其是Illumina ,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 它拥有对全球二代基因测序设备的定价权 。
尽管华大与Illumina曾经是非常好的交易对手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两家公司逐渐出现了裂痕 。
2013年 , 为了打破Illumina的垄断 , 华大集团旗下美国子公司BetaAcquisition Corporation完成了对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G的收购 , 并推出华大基因自主品牌测序仪BGISEQ-100和BGISEQ-1000 。
那么CG又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上述研究员告诉我们 , 虽然CG公司在生物信息学方面的技术很不错 , 但具体到基因测序本身 , 主要的问题还是要绕过Illumina等公司的专利 , 探索新的实现方法 , 于是就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甚至超越原技术 。多年前 , 他曾经看过CG公司的数据 , 无论是准确度还是复杂性确实不够 。
但是今天 , 从发表论文和市面上的应用来看 , 他认为 , 华大智造的仪器应该是不会差的 。
“关键是和Illumina比起来 , 华大智造仪器的价格太便宜了 。”该人士表示 , 他所在公司也已计划购买国产设备 。
来自华大智造的相关数据也能证明市场的选择 。事实上 , 华大智造的诞生 , 第一目的是解决华大基因的仪器自用 , 因为矛盾 , Illumina不再向华大基因出售仪器及相关试剂 , 而这无疑是对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进行了釜底抽薪 。
据了解 , 及至2018年 , 华大智造才真正意义上展开对外销售 , 也就是从那时起 , 该公司的关联交易占比逐年下降 , 及至2020年 , 仅剩下18.81% 。与此同时 , 2020年 , 华大智造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 当年净利润为2.56亿元 。
但是 , 这些年来 , 和Illumina的矛盾 , 仍然在干扰着华大智造的发展 。
自2019年起 , Illumina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境外对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经销商、客户发起或可能发起专利、商标侵权诉讼案件 。涉诉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中国香港、丹麦、土耳其、芬兰、意大利、日本、希腊、匈牙利、捷克等17个国家和地区 。
7月15日 , 华大智造宣布 , 已与Illumina就美国境内的所有未决诉讼达成和解 。
根据协议条款 , Illumina将向华大智造子公司CG支付3.25亿美元的净赔偿费 。
不日 , 华大智造将在科创板上市 , 成为中国基因测序仪器第一股 。
不过 , 即便华大智造正在冉冉升起 , 在汪建的“天空”中 , 它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颗星 。
在汪建的构想中 , 华大要做“纵横通吃”的全产业链 。横向上体现为:基础研究、社会责任、科技服务、医学检测、个人健康、农业育种、基因工程、生物科技创投 , 甚至创新人才培养;纵向上体现为:仪器制造、试剂研发、测序生产、信息解读、技术转化、产品推广等一系列环节 。
【投稿|尹烨落入凡间,华大基因突变 | 钛客说】他曾经明确表示 , 所有涉猎的产业 , 不会砍掉任何一个 。
推荐阅读
- 投稿|22nm制程风波再起
- 投稿|华熙生物:7年“错付”梦一场
- 投稿|阿里巴巴如何应对“艰难一年”?
- 投稿|五菱上跃乏力,下一个“爆款”何处寻?
- 投稿|招商基金:独特的样本
- 投稿|奥特曼卡牌隐藏的百亿市场
- 投稿|商丘首富的时尚梦:让爱玛电动车更fashion
- 投稿|连锁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能否梦圆大排档?
- 投稿|恒大密集退地,世界第一球场“凉了”
- 投稿|用飞书招聘医生,美中宜和“字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