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转发并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追忆

杨绛先生去世,网上追忆一片。微信朋友圈中,也瞬间被刷屏,连平时只发代购、做微商或者秀美食、秀孩子的朋友,都争相转发相关新闻或者贴出杨绛先生的文字,以表哀悼和追思。
我对杨绛先生并不熟悉。最开始的认识,来源于很早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杨绛先生乃是钱钟书先生之妻。当时年龄尚小,不知“先生”为何还能做“妻”,于是便查询,才知其意,方知杨绛先生也是大家,就对她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由于自己学识过浅,脑力不足,看过的书能再回忆起的不多。钱钟书的《围城》看过两遍,读书时会抱着崇敬去学习,知道是一本好书,但如今也忆不起太多文字和内容。而杨绛先生的书,我至今一本都未读过,想想真是甚觉惭愧。
后来做了文字工作,常在各种杂志中看到与两人相关的文字,有的讲述两位先生的爱情或者“我们仨”,有的是对二人人物形象的描写,有的是选编的两人人书写的短文。也算是对他们有了点滴的了解。
女儿和钱钟书相继离世,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她这些年是何种心情我无法理解,有的只是心疼。曾感叹,感慨,感动。但,也仅此而已。
中午工作时,从同事口中得知杨绛先生去世,心中升腾的首先是对先生的一种敬仰,然后便是欣慰——想着杨绛先生自身在那一刻应该也是平静淡然的。
唯一不解的,便是各种寄托哀思在网络和朋友圈的大肆转发。我以为,对杨绛先生的怀念,应该建立在读过两位先生的文章,或是领悟到两位大家的思想,亦或对两人爱情或家庭或生活态度的了解上。
如若只知其名便跟风追思,不免有些可笑。有一段手抄出来并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文字被疯传,似乎每个人都参透了文字中含义,都读懂了杨绛先生。讽刺的是,后来这段文字被证实并非出自杨绛先生。
【你的转发并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追忆】虽然每个人都有表达各种情感的权利,但是,翻开先生的书,读读先生的文字,才是对先生最好的追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