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读书五步法

杨绛先生曾说: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读书一事,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孩童时期,我们看的是儿童画册,后来上学了,一直在学习书本知识,再之后毕业了,我们需要阅读各类行业书籍来拓宽知识面,加深技能厚度。(本文主要讨论工具类书籍的阅读)
在这样一个知识焦虑时代,阅读的方式更是层出不穷:看书、听书、听人说书······
有人会说:我的时间被打散了,碎片化时间拾不起来;一本书那么厚,读了后面忘记前面,读完发现知识点太多太混乱;每次读完书感觉很充实,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书中内容了,更别提用起来了······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那么接着看下去吧,上面的坑老板都踩过,接下来会分享自己是如何填坑、高效阅读的。
关键词:功利性
【高效读书五步法】功利性是个中性词,我们在做很多事时,这个词会不断提醒自己注意目的是什么,防止做无用功偏离正常轨道。阅读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书里获得什么,然后选择一本公认的好书,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书中获得答案或者启发。
如何选书?
1、关注经典书籍
一本书能一版再版,经久流传,必然是经过了无数检验,能够真正给人帮助的好书,当你选择太多挑花眼时,建议先看经典书籍,后来再阅读别的同类书籍时,你可能会发现经典书籍的影子。
2、去豆瓣等看评分,看书评
评分最直观,让你一眼辨识出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书评能够反映本书的大致内容,让你知道这本书是说什么的,大概内容会是怎样,有了这个准备,你能够更明确地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
如何阅读?
1、每天50页计划
一本书,不要求一天两天就看完,但也不能一年两年才看完,每天50页是老板正在执行的计划,实际页数根据一本书的页数/5来算,即每周要看完一本书,这个量其实很轻松了,但难在坚持。

有人会问一周不是7天吗?这里要说明一点,工作日读书,周末用于输出脑图和读后感,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后文老板会详述脑图和读后感的输出方式及标准。

2、看目录,理框架
拿到一本书,不要急着从头读起,先看看目录,在心里描绘出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甚至此时你就可以画一张脑图,为自己导读。通过这个方式,阅读时不会感觉东一头西一头没有方向,整个获取知识的逻辑也更加清晰。
3、关注每一章的要点总结,随时贴书签
很多好书会在每一章的结尾给出要点总结,这部分是这一章的精华所在,也是你的记忆要点,当我们合上书时,要能够想起这些要点,才算做到获取了知识。
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某些点“打动”,当你感觉某段话引起你的思考了,或者让你眼前一亮,那么记得在这里贴一个书签,方便之后回顾。
4、阅读完后输出知识框架

在第一条里,老板提到可以在阅读前做一个脑图为自己导读,实际上老板会在每次阅读后输出一个脑图,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重点结合得出,基本是一个点跟一段概述的形式,目的是强迫自己回顾书中知识,加深记忆。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看一本书不是要将它背下来。诚然,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知道自己看完一本书,要知道知识点在哪里,实践过程中遇到阻力了,随时回来温故知新。脑图即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个效果,通过手动整理输出,我们将知识点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保存了下来,日后回顾时,会更加便捷高效,也能够看到自己的理解一点一点在精进。
5、读后感
这里的读后感不是上学时我们写的凑字数的内容复述,而是将书中内容与工作等现状结合起来,输出的给自己的解决办法。
俗语言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阅读完书籍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将书中内容用于实践才是正道,带着问题来的,自然要带着答案离开。此时输出读后感,是强迫自己做出思考,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方式。
前段时间老板阅读完《影响力》和《哈佛经典谈判术》,彼时工作上正在跟某部门扯皮,老板将书中内容做了脑图输出,并且跟实际工作情况结合了一下,发现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扯皮事件,做出一些取舍,或许就是解决办法,当然,此事没办法一蹴而就,正在磨合中。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老板分享的高效读书五步法,希望能够帮助看到这里的你。读书的好处不再赘述,行动是关键。
脑图和读后感的样例请戳下方链接:
IT项目管理再探(附《IT项目经理成长手记》提炼图)

那么,现在就读起来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