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制药巨头也不好混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物医药|制药巨头也不好混了?】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林怡龄,编辑 | 刘聪,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企业的命运沉浮总是与时代紧密捆绑 。
面对疫情、地缘政治不稳、全球经济放缓等多重艰难的2022,跨国药企们的命运截然不同地体现在半年业绩中——在挑选出来的17家企业里,有的轻松越过;有的则在边缘徘徊,试图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或是裁员或是架构重组,给自己造一座可跨越的桥 。
毫无疑问,轻松越过者,都有重磅炸弹傍身 。除了业绩长青的修美乐和新晋的百亿玩家K药,疫情这架“造富机”在第三个年头依旧没有停止运转,全球十大药品里有四款新冠疫苗/口服药,已占据半壁江山 。它们的存在,不仅让辉瑞继续冲破营收天花板,也让拥有新冠口服药和PD-1抑制剂Keytruda的默沙东在半年里前进6个名次,挤下强生稳居第二 。
文章图片
而当经济看衰,一些金融分析师预计美国市场将进行更多的并购 。事实上,这一趋势近期已经显现——富有的制药巨头正在“抄底”般的“买买买” 。
不过,这也只是属于强者的游戏,制药巨头之外,更多的企业已经没有机会进行下半场 。有外媒统计,三四月份是裁员的高峰期,但即便断臂求生,一些企业最终还是撑不下去,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
从繁荣、泡沫到崩溃,周而复始,似乎是每个行业都逃脱不掉的现象,在这起伏不断的浪潮中,何者又能立住,稳居潮头呢?
01 新冠药品还是印钞机吗?2022年上半年,似乎只要搭上新冠疫情的车,印钞机还是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 。拥有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的辉瑞,无论从总营收还是增长率来看,依旧不愧“宇宙第一大药厂”称号 。
业绩显示,辉瑞报告期内实现总营收534亿美元,净利润为177.69亿美元 。其中,mRNA新冠疫苗Comirnaty和新冠口服药Paxlovid分别营收220.75亿美元(+95%)和95.85亿美元,且都位列全球前十大畅销药物,表现亮眼 。
文章图片
从增长率来看,辉瑞这一数字达到了60%,继续冲破营收天花板 。眼下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同在销售mRNA新冠疫苗的Moderna,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1% 。
受益于新冠药物印钞能力的,还有BioNTech和默沙东 。前者上半年创收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 。后者短短半年,迅速从世界第八的位置爬升到世界第二,赶超了强生、诺华、罗氏、BMS、赛诺菲和艾伯维 。
依靠重磅炸弹K药、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和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默沙东在上半年实现总收入304.94亿元,同比增长41% 。财报显示,这三款药物合计贡献176亿美元,占营收的57.8% 。其中,Molnupiravir实现销售额达到44亿美元,默沙东预测2022年molnupiravir的销售额将达到50亿至60亿美元 。K药创收100.6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 。凭借这一成绩,K药再度缩小与修美乐的差距,赶超就只差一步 。HPV疫苗则得益于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实现收入31.33亿美元 。
但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与上述几家相比,新冠疫苗Vaxzevria的表现就没那么亮眼了——半年内仅获得15亿美元销售额,对阿斯利康的业务增长贡献并不大 。
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诺瓦瓦克斯,则在第一季度因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盈利后,于第二季度直转急下,由于二季度的销售额相比一季度骤降90%,仅为5500万美元,其总体营收转为净亏损5.1亿美元 。
消息一出,诺瓦瓦克斯的股价大幅跳水34% 。究其原因,是新冠疫苗需求量的减少导致了这一结果 。而它的下半年将更为艰难,其CEO已经预计:“2022年我们不会再有来自美国或Covax(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的新一笔收入了 。”
02 榜单里的竞赛因为新冠业务和其他药品的销售变化,同比2021年上半年,全球制药巨头的营收榜单名次也再度有所更迭 。
辉瑞的表现,让其他药企难以望其项背 。其与第二名默沙东的差距,已经相当于艾伯维半年的收入 。而辉瑞、默沙东之后,因为少有药品能媲美mRNA新冠疫苗Comirnaty、K药此等超级重磅炸弹,各家的名次竞赛更像是一场全方位的拉扯较量 。
同样是这17家企业,从名次变化来看,大部分药企都是往前或往后变动1个名次 。其中,强生、吉利德和渤健的名次没有变化,诺华则倒退了2名 。
文章图片
具体来看,诺华同比增长率为0,而渤健则是这所有企业中唯一一家出现负增长的,同比下降了6% 。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在上半年同比无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21%至39.14亿美元 。其中,CAR-T细胞疗法Kymriah的销售额出现同比下滑10%至2.6亿美元 。格列卫、依维莫司等上市时间较长的产品,因为受到仿制药的冲击而总体同比下滑近20% 。
不同于诺华CAR-T呈现销售额下滑趋势,吉利德的两款CAR-T产品则创收3.68亿美元,同比增长68% 。其中,Yescarta同比66%的增幅超出了华尔街预期 。事实上,诺华的CAR-T上市没多久就遭吉利德反超,很大的掣肘在于诺华的产品生产周期太长 。
过去半年最动荡的企业之一渤健,业绩表现则在意料之中 。它是这17家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药企 。2022年上半年,渤健总营收仅有51.21亿美元,同比下滑了6.4%,拥有多款药物在售的它,甚至不及与辉瑞合作新冠疫苗的BioNTech 。
具体来看,多发性硬化领域依旧是渤健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上半年,该领域实现总收入28.2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37% 。而恰恰是主力军倒退,带来了致命影响 。
03 裁员、退市和收购都一起来了裁员,架构重组,成为了渤健和众多企业上半年的主旋律 。
据Fierce Biotech统计,今年已有超过30家药企宣布团队缩减计划,包括诺华、赛诺菲、默克、吉利德、渤健、艾伯维、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等制药巨头 。而在三月和四月,裁员达到了高峰,当时每个月有17家公司裁员 。
而或许是对业绩早有预期,2022年上半年,诺华在裁员时还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重组改革,动作之大,可谓制药巨头之最 。
诺华一改20年前的旧制,合并了制药和肿瘤两个业务 。不破不立,在当今以创新药为主,普药业务有所变化后,这套旧制已经成为诺华增长的障碍 。合并业务后,诺华成立了“创新药物”(IM,Innovative Medicines)新业务部,下分美国业务部和国际业务部,以此向创新药研发倾斜更多资源 。
紧接着是成立全新的战略及增长部门(Strategy & Growth function)和全球整合行政管理部门(G&A),以创造更多高价值的产品组合,并提升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效率 。
诺华的改革能否带来新一轮的利润高增长,还需时间检验 。诚然,面对风险,制药巨头往往会比biotech更具抗风险能力,它们尚能改革应对,但更多的biotech已经撑不到今年下半场 。
过去,Fierce Biotech每年都会编写一份宣布永久关闭的生物技术公司名单,但几年前它们没再继续,原因是很多生物技术公司不会直言自己想要放弃,相反,他们总会宣称发现新的候选药物(即便是有问题的)或适应症来维持运转,加之新冠疫情也给不少公司续上了一口气 。
但到今年,当美国遭遇生物技术“熊市”,一些公司在经历数次动荡后,最终选择了“举手投降” 。
4月份,还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宣传临床数据的Genocea,到第二季度末就进入了裁员阶段乃至从纳斯达克退市 。因为豪华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阵容,以及热门赛道的加持,Genocea也曾风光无限,但最终它还是未能撑过寒冬,倒在了16岁的年纪 。
命运相似的还有Orphazyme,因为罕见病新药arimoclomol接连被双重打击,最终裁员过半,并从纳斯达克退市 。
一些金融分析师认为,眼下美国正处于或即将陷入衰退,预计还将进一步削减劳动力 。与此同时,并购潮也在不断显现 。一些手中资金充裕的企业在此等经济前景下,已经开启并购 。
赚得盆满钵满的辉瑞,自今年3月份开始就发起了4项收购 。这一数量在制药巨头中名列前茅 。此外,它还贡献了今年上半年交易金额最大,也是唯一一起价值超百亿美元的收购事项,即116亿美元拿下了Biohaven,强势进军偏头痛领域 。
文章图片
时间来到下半年,收并购交易数量似乎还在增长 。单8月上旬,安进、辉瑞和默沙东就相继出手,交易金额达30亿至50多亿美金,涉及自身免疫疾病、罕见血液病以及环状RNA疗法开发 。而此前,默沙东还频频被传将收购Seagen以布局ADC领域 。
业内普遍认为,眼下全球医药市场已经迎来本质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疫情和市场环境低迷,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正在逐渐暴露 。制药企业的下半场,或许要远比想象的更残酷 。
未雨绸缪,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巨头们频频出手的一大原因 。伴随着架构调整和裁员,2022年这场激烈厮杀才刚刚开始 。
推荐阅读
- TikTok|美国巨头们“抄”都“抄”不会的直播带货:频繁翻车、屡败屡战
- 现代制药(2018-05-08)(技术分析谁不会,成功与否看运气())
- 印度版索坦(舒尼替尼)50mg价格多少?印度仿制药索坦(舒尼替尼)有几种?
- 科股早知道|钛媒体科股早知道:国际巨头签订数亿元碳化硅产品订单,衬底已成为产业链核心环节;九部门发文支持薄膜光伏电池发展,机构预计2025年国
- 投稿|老瓶装新酒,CPU和GPU巨头的不谋而合
- 投稿|云计算拯救互联网巨头:谁抢跑,谁追赶?
- 投稿|希捷、东芝、西数三巨头齐齐下滑,机械硬盘市场真没救了?
- 投稿|巨头上「新」,九死一生
- 钛极客|美云智数入局医药行业,联合AMT发布《生物医药数字化白皮书》| 科技前线
- 142|数据赋能(夫妻老婆店,有没有机会挑战零售巨头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