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印象——变迁中的村庄

我生在农村,长于农村,已然度过了二十五载春秋。亲眼目睹了村庄在改革大潮中的历史变迁,谨以此文献给我记忆中的小村庄。
01
1991年,年味还没有完全散去,凌冽的寒风还在嘶吼着,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正月的廿二,一个平凡却带着喜气的日子,我和我的孪生兄弟从妈妈温暖的怀抱来到了人世间。
两个男孩,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颜。童年的成长总是无忧无虑,老爸老妈含辛茹苦不肯让我俩受半点委屈,玩具是双份的,零食是双份的,衣服总是一模一样的。
两年后,我的妹妹呱呱坠地。
儿时的时光总是幸福的,快乐的。一眨眼,六岁了,走进了求学的大门。
关于村庄的记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完整了起来。
家乡印象——变迁中的村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2
那时的天还很蓝,整个县城基本都没有工厂。当时,还不流行外出打工,长辈们依旧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习惯。
农忙时节,费尽心力去劳作那几亩薄田,一年两次收获。秋种麦子夏种豆,秋季一般都是种麦子,少量的田地种点油菜,算是经济作物。夏季多种大豆、棉花、芝麻、玉米等经济作物。
当时收割麦子要靠人工(当时流行麦田套种棉花,不能机器收割),一镰一镰的收割。然后,用牛车或架子车将装的高高捆的紧紧的麦穗一车车运到麦场。摊铺,碾压,挑秆,拢堆,扬糠,装袋,一道道工序有序衔接。
家乡印象——变迁中的村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秋季的经济作物更是需要完全人工,钻进一人多高的玉米地掰玉米棒,弯下腰来割大豆,收芝麻更是小心翼翼,身后展开一单子,将芝麻秸秆翻倒过来,轻轻一磕,白色的芝麻粒流了出来。

农闲时节,男人们聚在一起打打牌,吹吹牛,或侍弄一下自己的菜园,或收拾一下院落。女人们则三三两两唠唠嗑,扯扯家常,手里织着毛衣,或缝着布鞋或棉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
03
我家居于村落最后一排,整个村子房屋成排,横竖照应,错落有致。屋后不远有一小河,自东向西缓缓淌着涓涓细流,水不深,一米见余。河不宽,不足两米,两块不宽的水泥板便是一座小桥。这里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
春天,走过小桥,便是大片的良田。油菜花,金黄一片,在花丛里嬉戏,捉蜜蜂,逮蝴蝶,笑着,跳着。
家乡印象——变迁中的村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夏天,偷偷的在河沟里下水嬉戏,全然不顾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黑黝黝的后背。或去张老三家田里摘个西华,用力一锤,上手一掰,每人一块,满脸都是西瓜汁,很甜。

傍晚,河沟边,趁着夕阳的余晖,开始了玩泥巴。挖泥,加水,揉搓,每人一块泥巴,当然泥巴以黄泥为最佳。留出一部分补疤,其他的则用手捏出碗的造型(我们称之为哇唔),托在手掌,用力朝水泥板上摔去,只听或“砰”或“啪”的一声,“哇唔”底部已裂了一口子,或大或小。
这时就需要预留的那块泥巴出场了。用手扣出一小块,用力拍成泥饼,刚好盖过“哇唔”裂的口子就好。
小伙伴们为了一点点泥巴,争的耳红面赤,很是好玩。
夏夜,更是游戏的天堂。借着月光,几乎整个村子的孩子,集在麦场。或玩警察抓小偷,或老鹰捉小鸡,或跳马等等。满头大汗跑着,草堆里藏着,弓着背站着,双腿用力跳着,个个被爸妈一遍又一遍的叫着回家睡觉,却都恋恋不舍,步步回头,约好明夜继续。
秋风不知不觉吹黄了大地,带走一片片绿叶。这时漫天遍野的草杆成了野炊的能源。去胖墩家田里扒几个红薯,寻来一抱抱的草杆,用不太厚的土埋着红薯,把草杆折断,用火柴点燃树叶,火势一点点大了起来,不断加柴,烧着,闹着。
啊,闻到红薯香味了。七手八脚的把火弄灭。但这个时候不要急,再让灰烬烤一会,直到看不见火星,用树棍扒开,不顾烫手,掰下一块,外焦内香,狼吐虎咽。
下雪啦,下雪啦,却是深冬来临的号角。走,叫上人,一路边走边喊“打雪仗喽”,来到杨树林,分成两拨,展开对攻。这个时候全然没有中立,冷不防背后已将雪团塞进你的围脖,扔着,玩着,打闹着,冻的红彤彤的手,冰凉凉的雪,依然带不走欢乐的心情。
雪停了,开始清扫院子里、大门外的积雪。用铁锹,用扫把,将雪运到屋后。不等积雪扫完,我已在屋后开始了堆雪人。叫上弟弟妹妹,你一铲,我一捧,你去找胡萝卜,我去拿草帽,不一会,雪人便拔地而起。看着歪歪扭扭,胖瘦不一的雪人,我三个哈哈大笑。
噼里啪啦鞭炮声响起,新年来喽。
二十三,炕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
这便是年前的准备工作,初一到初六是不能干活的。特别是大年初一,更是不能含糊。头一天,就把柴禾搬到屋里,一天的青菜洗好,各项都弄的妥妥当当。
大年初一,必须早起,天还没亮,五点多一点鞭炮声已不绝于耳,这是起床的号角。
穿上新衣服,必须是全身都是新的,外套,内衣,袜子,鞋子一样不能少。
早早吃过饭,天微微亮。在爸妈的带领下,开始了向长辈一家一户的拜年。这是一年中我们最高兴的一天,走到哪都是糖果瓜子不停,一直向手里塞,上衣口袋,裤子口袋,都是鼓鼓的,满满的。但却一直伸手拿着,不停的向嘴里塞着。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新年。
04
当然,农村最热闹的时候还是举办婚礼的时候。婚期临近时,提前几天开始操办。
院子里垒灶台,或用砖砌,或用石垒。一个巨大的锅总是必备的。后面摞着成堆的柴禾,这个时候树枝、树干才是主流,烧火的人选,总是固定的,有经验的老人。
满桌的菜肴用材总是现买的,杀猪,杀鸡,买鱼,各种凉盘,热菜不停的向桌上端。一个火腿(猪腿),一个整鸡,一个整鱼,三道菜是必备的。其他菜肴林林总总不下20个,绝对管饱。
婚前一天,挨家挨户的借桌子、凳子、6碗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帮忙。摘菜,洗碗,摆放卓宅,还要选定端送菜的人选,当然都是年轻小伙子居多。
下午,唢呐班进场。收拾场地,搭建一个小平台。整好家伙什,先亮一嗓子,试试效果。晚上,主人家会每桌放点瓜子糖果,或叫上亲近的几家坐两桌,摆上几个菜,说说话,喝两杯。全村老少爷们,聚在一起,听听戏,聊聊天,吹吹牛,夜深了,才渐渐散去。
婚礼当天,更是热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大早,去接亲,一路上,炮声不断,乐器班不停歇。
等新娘接回来,准备下车的时候,最是热闹。有新娘下车到新房这段距离脚不能挨地的习俗,这是考验新郎的时候到了,或抱或背,但好友发小却在后边紧紧拉扯,走两步退一步,好不喜庆。
主持婚礼的,必定是村里德高望重、会操办大事的老人,拜天地,入洞房。这婚礼算是完成了一半,等中午开席,一对新人挨桌敬酒,七大姑八大姨还得拿出“倒酒钱”,这流程算走完了。
05
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可现在回去,一切都变了。
村子里,房子几乎都空了,野草丛生,只留下老幼相守。打工潮吸引走了村里80%的劳动力,田地有的已经荒芜,再也没有人像之前那样侍弄土地,再也没有童年的朝气蓬勃,欢声笑语,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孩子们也很少聚在一起漫山遍野的玩耍,更多是一个人对着的是电脑游戏。
过年,更多的成为了一种任务,没有了内心的喜悦。
村东头,也开了一家小食品厂,把屋后的小河染成了黑色,散发出一股股恶臭。
人来人往,老一辈人,习惯了自己的故土,故土难离,只要还能干的动就在苦苦坚持。成长中的幼童,也大多只是这里的过客。或求学走出村庄,或年纪轻轻就已外出打工。
家乡印象——变迁中的村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敢想象,老一辈慢慢走了,我们这一代,在外漂泊,下一代更是对土地缺乏认识与激情,将来的乡村会是什么样?

外出打工的人群,等老了又该如何生存?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会成为一大问题。
乡村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的乡村只有更衰败,或许一个个自然村会消失,重回大自然吧。
社会的变革,不可否认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生活水平,可给乡村带来的却是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不知道这样的乡村还能存活多久,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从乡村走出来的人,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家乡印象——变迁中的村庄】有时间回去看看吧,别让家里的老母亲苦苦等待,别再让野草长满了院落,给漂泊的我们,留有一块心灵的净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