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李锦记明日换帅,阿里张勇前助手接棒,会是跨越海天的新开始吗?

投稿|李锦记明日换帅,阿里张勇前助手接棒,会是跨越海天的新开始吗?
文章图片

文 | 快消,作者丨李珂
李锦记又换帅了,这次来了个“狠角” 。
新帅接棒日前,李锦记集团发布公告,前阿里巴巴高管靖捷将加入李锦记并接替林碧宝女士担任李锦记酱料集团首席执行官,自2022年10月10日起生效 。
投稿|李锦记明日换帅,阿里张勇前助手接棒,会是跨越海天的新开始吗?
文章图片

2020年12月,李锦记集团曾宣布聘任在百事供职22年的林碧宝为行政总裁 。彼时的任命,也是李锦记首次对旗下酱料集团任命独立的行政总裁一职 。不过,2022年6月1日,李锦记酱料集团现任CEO林碧宝决定在年底离开李锦记 。对此,李锦记方面称,靖捷和林碧宝将密切合作,从现在到年底进行交接和过渡 。
公开信息显示,靖捷曾在阿里巴巴担任过多个高层领导职务,包括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助理、天猫总裁及天猫营销、战略合作伙伴发展和快速消费品副总裁,也曾担任前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助理 。在传统快消领域,靖捷1998年加入宝洁公司市场部,先后服务于飘柔、佳洁士、SK-II、Olay和帮宝适等品牌业务;2012年加入中粮集团,担任过品牌管理总经理、方便食品总经理等职务 。
值得注意的是,靖捷在中粮任职期间,推出了主打“非油炸”的方便面五谷道场,并在2006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只不过五谷道场并没有在中粮麾下一直驰骋,2015年的时候净利润亏损1.93亿元,并在2017年6月底卖身克明面业 。
业内观点认为,靖捷不仅在快消品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在阿里的高管经历也能给李锦记这家传统企业带来新的变化 。
事实上,李锦记也在公告中表示:“(靖捷)工作经验丰富,深耕于品牌运营业务,包含购物者营销、店内运营、数字营销、CRM和电子商务等……靖捷先生将给我们带来数字和互联网技术行业以及众多食品和快速消费品公司的丰富经验 。”
不过,面对流量日趋昂贵和被各大平台分流的线上渠道和新零售板块,加上李锦记的传统性,靖捷依旧面临挑战 。
百年“大业”作为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调味品企业,李锦记集团经营历史至今已突破130年 。
公开信息显示,李锦记集团由李锦裳创立于1888年 。1972年,李锦裳长子李兆荣和次子李兆登两人,与三子李兆南经营理念不合,李兆南对公司未来发展深具信心,但两位哥哥认为不应再冒险扩张经营 。最终,李兆南的儿子李文达出面买下两位伯伯的股权,从此接手管理公司,并邀请自己的弟弟李文乐一起经营公司 。
执掌李锦记之后的李文达,不顾众人反对推出了平价蚝油“熊猫牌”,大力拓展中低端蚝油市场,之后又引入机器化生产,进一步提高蚝油产量 。在他的带领下,李锦记集团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发展 。
不过,到了1986年,两兄弟对李锦记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出现了不同看法 。彼时,李文乐提出退休要求,李文乐的太太还要求把巨额股份全部变现,兄弟无法达成共识只好走法律程序,李锦记甚至被香港法院要求停业半年;李文达最后把弟弟手中的股权全部买回 。
1992年,因购买股权负债累累的李文达为了快速赚到钱,创建南方李锦记,进入了一片火热的大陆保健品市场 。“无限极”保健品牌应运而生 。至今,这部分业务仍为李锦记贡献着约200亿元的年营收 。
值得注意的是,历经两次家族争产纷争后,李文达不愿再看到家族出现第三次争产纠纷,因此在2002年制定了李锦记的家族“宪法”,并由李文达及太太与5位子女组成家族委员会 。此后的李锦记酱料业务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广州新会建立了50万吨级别的新厂,产品从蚝油拓展至虾酱、酱油、辣椒酱、方便酱、XO酱等数十个品类的220多个单品 。
近年来,李锦记在内地市场也动作频频 。据了解,2016年,李锦记酱料集团中国区总部正式在上海落成,该总部被命名为上海李锦记大厦,设有品牌展示走廊、研发中心、厨艺工作坊等多个功能区 。2018年3月,李锦记酱料集团华南销售总部在位于广州南站的万科世博汇奠基,并于2020年初正式封顶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2021年7月,李文达因病离世,享年92岁 。
进入内地的前20多年,李锦记始终保持着超过25%的增速,且从未亏损 。由于李锦记坚持不上市,外界无法知道其具体财务数据;但有业内人士估算,长期在全球市场布局的李锦记年营收约为700亿元(其中无限极约占200亿元),其国内市场酱油和蚝油品类的收入紧跟海天之后 。
“超越”海天?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均消费的酱油量是3.7公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高端酱油行业在未来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酱油的行业复合增速将保持在7%左右,到2025年达到359.8亿元 。
业内观点认为,未来5-10年酱油行业,乃至整个调味品行业格局将会呈现出少数全国性知名品牌企业引领和带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品牌并存的产业格局,而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小企业将被淘汰 。显然,马太效应对于李锦记这样的龙头企业而言是客观利好的 。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带来的影响,也给整个调味品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低迷 。
近两年,调味品企业都面临着成本持续上涨带来的业绩压力 。去年底,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曾发布产品出厂价格调整通知 。核心内容是,由于市场变化,致使主要原材料、包装、运输等成本持续大幅上涨,公司主要出厂价格调整幅度6%-10%不等 。
对此,业内观点认为,随着更多调味品企业跟随性提价,梳理市场各环节价格体系,带领行业景气度回升 。因此,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提价对调味品行业而言是利好 。
而最近,伴随着“海天酱油事件”的发酵,调味品,尤其是酱油企业们正面临不小的挑战和机遇 。
伴随着一位“民科网红”的爆火,全民研究快消品配料表的热潮被掀起;彼时,有关于海天酱油疑似歧视国人,海内外配料不一的讨论就已在小范围展开 。而后,伴随着越来越多海外博主实地拍摄当地海天产品“无关键添加剂”的配方信息,大众情绪进一步被点燃,海天酱油成功取代雀巢三花淡奶成为“科技与狠活”的代名词 。
不过,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意识到,“海天酱油事件”并非什么百年不遇的黑天鹅,更不是企业自作自受的“灰犀牛”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极端化抵制添加剂,其实就是在抵制工业食品——而在这样的对抗情绪中,几乎没有什么食品企业、尤其是低端食品企业能够全身而退 。
当然,从行业角度来看,事件并不会多大程度上动摇当下的调味品的市场格局——毕竟海天大部分业务是对口餐饮渠道的B端生意,而那些少量的C端消费集中于中老年群体,他们其实不太容易被互联网上的“集体声讨”所影响 。
事实上,调味品在整个快消品领域都是特殊的存在 。由于其高度依赖餐饮渠道的特性以及原料工艺的相对高门槛,大多数消费者是很难决定自己最终吃到口中的调味品是什么品牌的 。这也是海天为何犯了众怒仍能“傲慢”的重要原因 。
同样的道理,千禾等“0添加”品牌或许可以收获一波路人缘,短期刺激C端的销量,但从长期来看能否持续依然存疑 。
【投稿|李锦记明日换帅,阿里张勇前助手接棒,会是跨越海天的新开始吗?】对李锦记而言,不被卷入此次风波可以说是一种利好 。即便李锦记和其他酱油大厂一样都是从低端到高端全产品线布局,但结果也说明,其多年来主打的高端定位和不断强化低盐产品的宣传策略是有效的 。放眼未来,李锦记酱油能否在新CEO的领导下给行业带来一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的闪光点,让这个竞争格局相对固化的行业产生些许变化,是相当值得业内期待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