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书法草稿,凭什么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一份书法草稿,凭什么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文章图片

一份书法草稿,凭什么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文章图片

一份书法草稿,凭什么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文章图片


“维乾元元年 , 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 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 以清酌庶羞 , 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这是唐肃宗乾元元年 , 公元758年 , 九月初三日 , 50岁的颜真卿端坐书案前 , 尽力平复自己的心情 , 开始为侄子颜季明写祭文 。 他先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 , 以及自己的身份头衔 , 此时情绪还算平稳 。 尽管内心悲痛 , 但他用腕力控制毛笔 , 运笔不算快 , 写到“从父”二字 , 还是涂抹掉 , 改为更正式的称呼“第十三叔” 。

从“惟尔挺生”起 , 颜真卿正式进入祭文的书写 , 他的情绪也逐渐变得悲愤、痛苦和失控 , 压抑的感情逐渐爆发出来 。 从他的运笔 ,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情绪的波动 。 字距和行距一点点变化 , 中间又有多次涂改 , 以及不时出现的枯笔 , 让人相信颜真卿此时又想起了侄子殉难时的惨况 。

那是两年多之前 , 公元756年 , 安禄山已经起兵叛乱 , 河北诸郡纷纷陷落 , 地方官要么挂冠远遁 , 要么望风而降 。 时任河北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却举起义旗 , 与时任常山郡太守的堂兄颜杲卿互为掎角之势 , 坚决抗击叛军 。 附近十七郡受感召而响应 , 颜真卿被推为盟主 , 合兵20万 , 有效地牵制了安禄山叛军西进的进程 。

颜真卿
但颜氏家族却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 为了争取安禄山的心腹刘正臣“反水” , 颜真卿不惜将自己年仅10岁的独子颜颇 , 送去给刘正臣当人质 。 颜杲卿的三子颜季明 , 则频繁往返于常山郡和平原郡之间 , 联络信息 , 为父亲和十三叔联手抵御强敌奔波出力 。 当安禄山感觉到颜氏兄弟的威胁后 , 立马命史思明攻打常山 。 情势十分危急 , 附近的太原太守王承业却拥兵自重 , 见死不救 , 剩下颜杲卿孤守常山 , 苦苦支撑 , 直到粮尽援绝 , 常山失陷 。
祭文写至此处 , 颜真卿的悲愤力透纸背 , 他先是写道“贼臣拥众不救” , 对王承业自私自利的做法无法原谅 。 但他很快又把这六个字圈掉 , 他想起自己在写一篇正式的祭文 , 需要控制好情绪和表达方式 。 随后 , 他愤慨的心情依然无法平复 , 想再写一遍“贼臣拥众不救” , 写到“拥”字 , 再次涂掉 。 经过四次涂改 , 颜真卿才忍住了 , 只是接着写道:“贼臣不救 , 孤城围逼 , 父陷子死 , 巢倾卵覆 。 ”

“父陷子死 , 巢倾卵覆” , 这是整篇祭文中最让颜真卿痛心的几个字 , 颜真卿用了最深的笔墨 , 仍无法一次写好 , 只好再次涂改 。 常山失陷后 , 颜杲卿、颜季明父子誓死不降 , 双双殉国 , 整个颜氏家族一共有三十余人罹难 。

时隔两年多后 , 直到公元758年 , 颜真卿任职蒲州 , 才派侄子颜泉明前去收殓亲人的遗骸 , 希望归葬家乡 。 结果 , 仅找到颜杲卿的一只脚 , 以及颜季明的头骨 。 听到这个消息 , 颜真卿涕泗纵横 , 椎心泣血 , 这篇《祭侄文稿》 , 便写于此时 。
写到最后 , 痛苦的回忆几乎击垮了颜真卿 。 他说自己“抚念摧切 , 震悼心颜” , 运笔也从行草逐步变成大草 , 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终于得到宣泄 。

【一份书法草稿,凭什么号称“天下第二行书”?】一个忠臣 , 在战争中失去了三十多位亲人 , 此刻 , 他用尽自己的气力 , 写完了这幅《祭侄文稿》 。 他的满腔悲愤衷情 , 于处处涂改与枯笔处清晰可感 。 后来 , 欧阳修评价说 , 颜真卿的书法就像忠臣烈士 , “不袭前迹 , 挺然奇伟” 。 很多人好奇 , 这幅总共234个字的《祭侄文稿》 , 仅仅是一份草稿 , 凭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答案其实很简单 , 因为 , 里面有历史 , 有力量 , 有精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