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博 Qzone 微信 你要是说看不懂《敦刻尔克》,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历史中,如何能最大程度或者最小程度的规避某一历史事件的蝴蝶效应?
答案是一样的,让这个历史事件之在想象中被完成推演。俗话有云,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敦刻尔克》两刷,评论继续铺天盖地。诺兰就像是高考状元,每次进考场不是为了名次,而是为了震撼考场。这一次,他打完卷子,继续冷艳旁听着阅卷老师的啧啧惊叹。
和过往的作品不同,这一次诺兰的电影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仿佛讨论起来就有点吃力。
刷着评论,我脑子里突然想起很多年间流传的中美电影差异:中国电影是拍摄历史,美国电影是创造历史。
这次,诺兰挑战了这个模式,也拍摄了历史。但仿佛市场和周边人,还没适应这种模式。
欣赏《敦刻尔克》其实我根本找不到一个切入点。 讲真,没欣赏明白。
看《致命魔术》,会被神乎其神的结局惊叹的说不出话。看《盗梦空间》会因为参透其中深意的欲望不断重播。看《蝙蝠侠》会因为对人性善恶对立的思考久久沉默。
看《星际穿越》,会为脑洞大开的故事线路和宏大的画面惊掉下巴。
看《敦刻尔克》,不知道该看什么。
介绍说,《敦刻尔克》用了前所未有的IMAX摄影设备拍摄,为了体现出宏大的战争画面。
讲真,我没看到。2017年战争宏大场面的电影,我心中首推《长城》中饕餮进攻的画面。
我觉得这是一部被高估的电影,如题,大家说看懂了,是怕不好意思
电影中和真实事件中,计划的转移兵力是三万到四万人。实际上完成了三十三万人的转移。
相信很多人在观影时,都对将军拿起望远镜看到海面上出现的民用船只时感动的画面印象深刻。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想从拍摄上还原故事,至少还原海滩转移的故事的话,恕我直言:电影里出现的船太少了啊!
三十三万人,多少民用船只能装的下啊?
想什么都兜得住,就兜不住了 观影结束,除了绅士老船长,到末了我也没分出来那个是主角,台词少,可以理解。
但我是说,我没分出来谁是谁。
相对于其他诺兰作品的情节之精致,这部电影一些散碎环节,突兀怪异。当然可以被观众极致发挥想象的理解,但是还是觉得突兀。
船长助手意外受伤后,男孩对飞行员说,他很不好。
助手离世,男孩说,他会来起来的。
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情节。更搞不清楚,当时船上(小船)好多人,男孩的一句话可以瞒得过飞行员?
没有动力的战斗机,可以再次机会8敌机顺利降落销毁痕迹?就算可以,为什么画面又那么单薄。
写在最后: 很多人讨论起来小心翼翼,其实是怕暴露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观。
我觉得大可不必,敦刻尔克撤退在我脑中,毫无痕迹。
说到底,是一次失败的转移。被包装,可以理解。被过度包装,可以理解。战争不是请客吃饭,越残酷越真实。
但回到电影,不推荐看。
最后的最后:以前讨论诺兰,很少讨论他电影中的某一处独立细节,这次看评论,突然多了起来了。
【微博|微博 Qzone 微信 你要是说看不懂《敦刻尔克》,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搞得我要再看一遍《长城》,兴许饕餮的细节能帮我更好的理解景甜的角色。
微博|微博 Qzone 微信 你要是说看不懂《敦刻尔克》,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文章图片
每个想家的人,都应该被拥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