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秀(读余华《活着》)

李继秀(读余华《活着》)
文章图片
第一次接触“活着”是语文教材中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文章开篇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之下,知道了“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深刻哲理,但年少懵懂,不识烟火滋味,“活着”和“死了”
之间的干系,终究过眼云烟,转瞬即忘。
第二次接触“活着”是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折服于葛优和巩俐的演技,感叹于电影中透漏着的黑色幽默。辛酸尖刻的讽刺贯穿在电影的始终,死亡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始终没有萦绕在富贵的头上,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外甥….,电影中每一个蒙太奇的转换都昭示着时代的变换,而富贵都会面对新的死亡,家人都“死了”而唯独他自己“活着。”
前两次对“活着”的接触,尤其是电影看完之后,我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认真拜读了余华先生写的小说《活着》,算是自己对“活着”第三次的接触了,我们也算是神交已久。
在余华先生的笔下,主人公富贵用自述的方式,自己把一生的命运一层层的带着血剥开,呈现给读者,读者会更能感受到主人公在变幻的时代和不可捉摸的命运面前的苦苦挣扎,使作品表达得更深刻。
【李继秀(读余华《活着》)】他是公子哥时,光鲜的皮囊里装着一个枯死的灵魂,他堕落,他迷茫,他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似乎只有玩乐,然而转眼间家业没了,父亲死了,家珍走了,完整的家没了,大梦先觉,他的灵魂醒了,他开始思考活着的所在了。
他是穷光蛋时,曾经的光鲜退去,回到了生活的原点,灵魂觉醒了,原来自己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还有母亲、家珍、凤霞、有庆,体力劳动让身体累死了,但是家珍回来了,家完整了,他又踏实了,徐家还会再繁荣起来的,是他的梦想。他的灵魂再次成长,要努力的活着。
他被抓了壮丁时,灵魂是多么想活着,第一次有这么迫切想活着的渴望,但是死亡是每天必须要面对的,老全等等都死了,但自己不能死,因为母亲、凤霞、有庆还在,家还在,还是还活着的好。
他回家时,灵魂和身体想快乐的活着,虽然母亲死了,但是终究回家了,家珍、有庆、凤霞都在,而且龙二死了,是替自己死的,这下可要好好活着。
他想好好活着的梦想终究是泡影,因为他活着的历程从来不是喜剧而是悲剧,悲剧通常要将主人公在同命运、环境,社会抗争中的一败涂地写到极致,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才罢手,很明显余华先生先生也深谙此道。就像小说中富贵自己说的那样:“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凤霞、有庆、家珍、二喜、苦根死亡接踵而至,只有他还活着,还有一头名叫“富贵”的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想他的灵魂已经伴着家人的去世死了,只有他的身体还活着,因为他已经明白了活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市教育局李继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