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认知出现了问题
【至少不是裸奔】这两年隐约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表现为和公司领导的话题出现了极大的落差,而领导的期望就是他曾经说的一些准则。当力图用自己以前的经验去框的时候,发现框不住,而且被明确说“不要再提你的过去”,在这种直愣愣的冲击面前,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激情不断被撞碎。自己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折磨?
今天看来,这属于生态位和生态刺激。在那个角色下,那个高度,急需要有领导曾经说的那些专业素质来承担和富有激情的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自己太感性认识了,一再被这种感觉刺激被说懵,懵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体无完服的,在内心深处感觉难受至极,一度处于情绪和工作上的焦虑状态。
那时看到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对剖析自己知道及不知道的判断把人分成了几种类型,从而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上的区别。当时看了之后很受触动,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以及承认自己不知道的,是一个人学识态度问题,也是自己的素质问题,事关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方面。当时很惊叹他怎么就能总结出,发现这个理论呢?带着敬畏的心态,自己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知道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知识架构,当时隐约的感觉到自己看过的知识,只是眼前云烟,对“知识”的输入只停留在浏览阶段,没有把信息中的关键信息识别出来,总结出文章的脉络,再深入的分析作者为啥这样写?文章中引用的例子能否支撑其观点?有多少观点是被自己认可的,当看到后不由的拍大腿,这家伙说的简直太对了,刚好表达出我一直困惑的,我们怎么没有想到这样总结呢?经过这些层层剖析,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树中,没有的枝丫不上去,有意思的细节完善上去,目标以形成自己随时可以顺手,顺口拿来可以用来交流输出的内容。
为了刻意练习这个自己还曾经对李叫兽的文章做过思维导图,现在看来,由于没有再去回顾,有用的观点工具方法也没有消化吸收为己用。自己在用方法表达一些观点时,感觉知识点的把握还没有吃透,给别人讲的时候也不是很自信。
很早之前对知识的理解,像书架上的一本本书,每本知识不见得在生活中都会用上,但是有用到时再可以回头来翻看。
现在再去审视这个之前的观点,有新的认识:看过的书,那时获取的知识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起点;加上现在知识的过载,信息随手可以很方便的搜索获取,若果没有先前比较宽阔的知识面,你连搜索什么都不知道。
前面的总结是从感觉自己的认知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的探索。
(二)从用理性角度看认知--数据和数据处理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的观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数据,路上看到的行人,人的高矮,胖瘦是数据,红绿灯是数据,看自己走了多少步是数据,甚至发现新的科技把之前的一手付钱一手交货,变成了在手机上的数据凭证,交易双方不在为有没有钱找零,但不担心会收到假币等问题,今天数字化的世界好像导出都是。
就连自己怎么认识眼前的事物,再对事物做出判断,也是数据的读取和处理的过程。自己就是一个蛋白质包裹的可以移动行走的能量球,区别于其它生物,可以在自己所在物种的社会中语言交流等,都是在识别数据并对数据做处理输出,自己这个个体就是一个精密的机器,除了感性的情感和自身的健康状态会影响机器性能的发挥(数据处理,算法处理)。那对于自己的这台机器,自己又了解多少呢?存储了多少元知识,那些是自己的黄金知识,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可以影响他人等等,自己接下来应该在这方面做探索。理性的认知,先从认知自己这台机器开始。
(三)生态位和生态刺激
人是在接受刺激中成长的,武松打虎,当周围的村民都怕虎(产品思维,这里有痛点),当大众都面对这个困难选择三碗不过岗这个规矩时,武松这个特例就出现了,他以自己的胆识和强健体魄打败了大老虎,为村民们除了害。解决面对威胁生命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危险的环境刺激,是选择遵循村规,还是直面要打虎,好要考虑自己的体格有没有能力,以及格斗技巧打死老虎。这个考虑,武松是有备而来的。以超乎当时人的认知,他成了英雄。
上面的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是有几点是有意义的:
1.有困难有痛点,就有机会成就一些人
困难和痛点可能存在于现在的某些规则中,规则那么定肯定存在一些风险规避共识,如果只做常人,也同样对规则敬畏,那你就发现不了机会点
2.至少不是裸奔
解决问题,至少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如格斗技能,身体素质,这些要素是战胜苦难的基本条件;如果某方面缺乏,也要通过一些措施补救过来,也许就是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