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刚毅木讷近仁”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38篇。
《论语子路篇第十一》第27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我们先看一下几位前辈的注解。
【《悦读论语》之辩析“刚毅木讷近仁”】朱熹注解——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寡言,接近于仁了。”
钱穆先生注解——刚谓强志不屈挠。毅是果敢。木是质朴。讷是钝于言。此四者其天姿近仁。孔子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者决不有令色,木讷者决不有巧言。两章相发。译文——先生说:“刚强的,坚毅的,质朴的,讷言的,那四者都近仁。”
不好比较,我们还是查一下字典。
刚:1、 形声。从刀,冈声。本义:坚硬2、刚,坚也。--《增韵》,刚,强断也。--东汉·许慎《说文》
毅,有决也。——《说文》,毅,果敢也。——《广韵 ?未韵》 ,毅、形声。从殳,"殳"指兵器。本义:意志坚强、果断。
木、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讷,<形> 会意。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语言迟钝。讷,言难也。——《说文》 。
我们看一下李里在《论语讲义》中的注解——孔子说,刚毅木讷的形象就近于仁德了。注意,“近”很关键,不是说刚、毅、木、讷就是仁者了,而是接近于仁者,“近”是孔子很考究的用字。“刚”就是不屈于物;“毅”就是坚韧,刚强坚韧。“木讷”,“木”就是质朴;“讷”就是迟钝,言语不轻易出口。既质朴讷于言,又刚强坚忍,这种人近于仁者,但还不完全是仁者。因为仁者是很温润的,此时刚毅木讷还只是仁者之质,还未得仁者的全貌,真正达到仁者以后有一股温润之气,此时刚毅木讷的状态已被化于无形了。
南怀瑾注解——这一句话,包括一个人的三种个性。刚,很刚强,换句话说有脾气,而且是很明显的有脾气,不对就是不对,绝不愿放在肚子里不响,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绝不干。毅,是果敢,有决断。木讷,是看起来好象笨笨的,但很厚道、朴实。如这三个因素具备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近代康有为的注解——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
赵又春老师在《论语真义》中注解——人总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满足,而人不可能完全无欲,故“刚者无欲”乃是说他“不作非分之想”,在欲求对象有限的条件下,非分欲求即意味着损害他人的利益,一个人如果对他人有爱心,坚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不愿损害他人,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欲求,抵制诱惑,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这就是刚。足见刚乃根源于仁心,并且起着保证仁心切实表现出来的作用,所以孔子把刚者排在首位。
毅是刚的补充,能将“刚”的品性长期一贯的坚持下去,定位于“刚”的人格,所以排在第二位。
“刚毅”与“木讷”的关系是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内在根据”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形成“刚毅”的品格,才会说话诚恳,行为质朴,而不会虚夸矫饰,巧言令色,因此这四德全落在“刚”上,后面三德是“刚”的展开,因此,“刚”最贴近仁德。所以有孔子说“吾未见刚者”。
通过比较,我更倾向于赵又春老师的注解。
南怀瑾老师有句名言——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可以作为注脚。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