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文章图片
图片 来自网络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看见》刚出版时挑着读了大部分,这次算是整体通读了一遍。中途记起前不久接待央视一位导演,饭桌上轮番向我们透露了一些女主持人或女采访人员的轶事,说到柴静时他眼睛一亮:“柴静,我真的非常佩服她,这姑娘的思想太深邃了,我估计我再去学个几年也赶不上她。”

并没有特意看过柴静的节目,对她不算了解,只是去年的《穹顶之下》印象深刻。她在中国的采访人员中是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实际上她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优秀采访人员,她关注新闻中的人,似乎总是将自己代入其中,虽然她称这种代入是为了呈现一个真正的世界,但是这势必会让那些推崇新闻客观的人们觉得她的报道不那么客观。
传统观点的采访人员应该以第三者的视角,需要“冷酷无情”地报道新闻事件,但是柴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也许是女性的属性让她更善于捕捉情感和细节。她在采访新闻人物时为他们擦过眼泪,在镜头前安慰当事人,甚至完全将自己置身其中,总之,情感代入过分强烈,似乎超越了一个采访人员应该坚守的本分。
抛开新闻业界关于采访人员角色定位的观点不说,单单《看见》这本书的内容,是十分吸引人和思想深邃的。柴静通过再现十年间她所“看见”的新闻事件中各种采访幕后故事,交织她个人的成长感悟,呈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群像。她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人来呈现当下的时代,也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到她个人的成长心路。
蔡康永曾在《奇葩说》说过他做《康熙来了》十年,都是做嘉宾的陪衬,因为主持人要善于将自己隐藏,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嘉宾,《奇葩说》让他过瘾是因为他能做真实自己。我想采访人员也是同样。柴静之所以所受到人们的质疑,在于人们总觉得她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采访人员,总想将自己代入,而破坏了新闻的客观性。然而其实柴静的吸引力也在于此。正因为她一直在思考,将自己代入其中,才让她成为一个受欢迎的采访人员和主持人,也有机会得以转型成为作家或其他。
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如同柴静在书中所写的:“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