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道家和儒家 柔弱与刚强

道家和儒家|道家和儒家 柔弱与刚强
文章图片
老子与孔子 道家,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当然因为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想成为一方霸主,统领所有的诸侯国,对道家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的治国理念当然不屑一顾,比起道家思想,统治者对法家和兵家更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道家起源的时间。

但道家的创始人应该会有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回答的出来,那就是老子李耳。传说李耳在周末时放弃了朝廷赐予的官位,想到一个深山老林里修炼,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他十分追求“道”,希望他可以给自己一点提示,然后道家的经典作品《道德经》就诞生了。
而道家有没有兴盛过呢?历史上的确有一段时间是用道家思想来治国的,而且还特别繁华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这就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当时的汉代皇帝推崇黄老学说,不想和匈奴正面对抗,经常使用和亲的方法来缓和两方的关系,这也使得匈奴对汉朝廷的极度看不起,刚和亲没多久又打回来了。而且因为皇帝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造就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皇帝因为节俭,每天穿的是布衣,只是外面套着一个“金碧辉煌”的龙袍而已。但是地主却不懂得节约,穿的比皇帝还好。估计这时候在都城里面有至少有十几个皇帝。如果继续发展几年,估计就会有几十个皇宫了。
汉武帝刘彻发现了这个问题,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也会造成很多的阻碍(如窦太皇太后等等一大批人),但在刘彻的努力下,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主干思想,这个改变从建筑风格就可见一斑:在原本瓦房的基础上多加了“瓦当”这个神奇的装饰物,在瓦当的正面写上一些儒家经典。还在地方设置国子监,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百姓经过儒家有为思想的熏陶后,逐渐开始对匈奴人发起了反抗。在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汉人追求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统成为了现实,给了这个民族应有的尊严。
但是这场与匈奴五十多年的战争使得前三代皇帝所储蓄的国库一扫而空,人民在战争年间承受力巨大的压力,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可以说儒家给了这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挺立千秋的自信,但同时也让这个国家的子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道家将这个国家的尊严变得“弱不禁风”,但却国家人民的温饱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道家和儒家|道家和儒家 柔弱与刚强】历史曾经无数次的重演这场话剧,道家的柔软和儒家的刚强之间的碰撞让我们明白刚强和柔弱其实只是相对的,它们就像一个数轴上的正负,一个盛世需要的尺度不是无限,而是原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