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二 )


制取耳模

如前所述,软骨部的振动是产生堵耳效应的原因。

理想状态下,如果耳模能与软骨部的骨壁完全贴合,那么软骨部产生的振动就不会对耳模产生影响,进而避免堵耳效应的发生。

但是,制作与软骨部骨壁完全贴合的耳模却无法在实际佩戴中得以应用。若耳模的长度与形状完全与听力损失患者的耳道贴合,则会造成取戴不方便、产生不适感等问题。

那么,如何在耳模制取过程中防止堵耳效应的发生?
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文章插图

通常,将印模材料注入耳道后,有两种做法:

1.告知用户张嘴:使印模侧面与耳道更贴合;
2.告知用户说话或咀嚼食物,使耳道部分更灵活地运动。

虽然耳道中的耳模长度均相同,但由于印模制取方法和外壳的制作方式不同,会导致耳模在耳道各个部分的填塞程度不同,从而决定制取的助听器外壳是否会产生堵耳效应。

如图A所见,该耳模在耳道口处的填塞材料较多,在耳道中段的填塞材料较少,因此该耳模与耳道口处的密封性较好,但在耳道中段的密封性较差,导致软骨部振动时(说话或咀嚼食物)易引起耳道内的空气振动,进而产生堵耳效应。
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文章插图

如图B所见,B中的耳模填塞情况与A刚好相反,其在耳道口处的密封程度较差,而在耳道中段与软骨部分的贴合程度较好,使得软骨部振动时(说话或咀嚼食物)不会引起耳道内的空气振动,从而有效抑制堵耳效应的发生。
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文章插图

助听器机身可使用通气孔和外壳(或耳模)这两个妙招来预防堵耳效应的发生,从而帮助验配师在低频区域采取更加精准的调试。

03
开放式助听器,了解一下?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类“新型”的助听器——开放式助听器,它和传统的耳背式助听器有些像,但却可以有效地解决堵耳效应。
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文章插图

▲开放声管式助听器:透明中空细声管+开放耳塞

开放式助听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透明中空细声管+开放耳塞,即通常所说的开放声管式助听器;另一种是细导线声管+授话器+开放耳塞,即我们所说的RIC助听器。

这两种开放式助听器,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使用“开放式耳塞”,能够有效地消除堵耳效应,佩戴更舒适,无压迫感和堵塞感。

我们再回到上面这张图,这条绿色线就是开放式助听器的曲线。
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文章插图

可以看出,从中空细声管,到开放耳塞,都极大地保持了耳道自然的开放状态,低频部分无额外增益,接近0 dB。

此外,开放式助听器几乎不改变自然的耳道共振(看下图,戴与不戴开放式助听器,低频部分没差,没差),低频信号可以释放出去,避免了振动和发闷,还可以允许声音通过开放耳塞进入耳道,让低频较好的耳朵可以直接聆听。
助听器|北碚助听器验配服务中心: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该怎么解决?
文章插图

▲中空圆圈曲线为不戴助听器,耳道开放状态下的耳道共振曲线
实心方块曲线为配戴开放耳塞的开放式助听器时的耳道频响曲线

我们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低频部分几乎吻合,没区别。完美解决堵耳效应。

推荐阅读